摘要:言據性主要是指說話人的知識來源及其態度的語言現象,它表達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兩種:語法據素(詞性轉換、前后綴等)和詞匯據素(形容詞、副詞、固定搭配等),幾乎所有語言都通過不同形式表達言據意義。近年來,語言的言據性得到越來越多語言學家的關注,言據性的研究也從最初的描述其表達形式和分類到從不同研究領域探究其語言學功能。本文的目的在于綜述目前國內外言據性研究的不同方向和視角,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啟迪和借鑒。
關鍵詞:言據性;信息來源;態度
語言的言據性是對信息來源及說話人態度進行說明的一種語言現象,不僅對命題本身的可信性有影響,同時作者的主觀性及態度也是一個關鍵點,因此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這一語言現象進行了分析。基于前者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本文從類型學、認知學、語用學和系統功能語言學對言據性研究及其發展進行概述。
一、類型學角度
類型學角度研究發現,有些語言中據素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些語言中據素是可有可無的。在北美印第安語中,言據性是個語法范疇,說話人任何時候都必須用言據性明確標記出信息來源,而言據性也是不同于時態和情態的獨立語法范疇。
但是,并非所有語言都有語法化的言據系統,如英語和漢語。在這些語言中,語言的言據性特征通常由詞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標記,這些表達形式不僅標記信息來源而且包含說話者態度。
二、認知學角度
言據性的認知學角度研究相對比較新,但在理論和語篇研究中都取得一定成果。通過結合也取得了通過對比研究,Chafe(1986)發現英語口語和書面語中言據性使用的差異。Mushin(2001)也注意到據素使用中的認知處理,認為選擇某種據素就是持有某種認知立場。Mushin的研究強調了說話者的主觀認知過程在據素使用中的作用,為之后言據性語義和語用及身份立場研究奠定基礎。
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也被用于言據性研究。樊青杰(2008)結合信息疆域理論研究漢語中說話者如何根據自己身份及特定情境選擇合適的據素表達信息;利用視角空間理論框架并結合語料,徐婷(2008)認為據素可以用于構建空間并實現視角的四種表征形式;晉小涵(2013)結合語言主觀性、交互主觀性、構式語法及心智空間主要研究漢語中的感覺據素,指出漢語言據性背后的語法話、概念隱喻、詞匯話認知機制以及文化的理據性,為漢語言據性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結合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理論,陳征(2014)對英語辯論語體進行研究,表明說話者在語言中所使用的據素反映了他深層次的認知活動,同時也借用據素表達達到交流目標,并且通過對論辯語篇中言據性策略分析探討在不同語境中如何提高作者觀點信度和表達有效性(陳征,俞東明,2016)。
綜合多位學者的研究可知,在一定語境下說話者為達到交流目的而選擇使用某種據素是說話者主觀意識的體現,這一過程離不開人的認知能力,因此在特定語境下相關據素的選擇總會反映說話者的主觀性。
三、語用學角度
語用學視角下的言據性研究從言據性的廣義角度出發,言據性不僅表明信息來源,在特定語境下還具有別的功能及語用目的,選擇合適的據素由多方面因素決定,不僅要考慮信息來源,說話者也要考慮具體的交流背景(Mushin,2001)。有時,為了禮貌或避免承擔責任,說話者即使直接參與也會使用其他據素。
語用理論也初步被用于研究言據性。在關聯理論框架下,Ifantidou(2001)通過兩個問題闡釋了據素的語用推理功能,據素是否是真實的語義,據素信息在交流中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他展示了相關性下聽者期望和編碼信息、相關語境下的假設和預期結果之間的關系。語篇身份構建也用于言據性研究,楊林秀(2015)從言據性與作者的可信度、權威新和親和力、尊重和責任三個方面展示了學術論文中言據性資源如何幫作者構建的學術身份。同樣運用語用身份理論,郭亞東(2016)考察了具體交際情況下的言據策略使用,并認為說話人選擇使用某種言據策略用于構建或突出某一身份是基于對此身份的認知以及當前語境判斷動態作用的結果。言據性的語用學研究關注據素使用中語用因素的作用以及有意識的主觀選擇據素所產生的含義和效果,這也是探究不同據素功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角度。
四、系統功能語言學角度
系統功能語言學為言據性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可以從Halliday的社會功能角度研究言據性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許多學者已經在系統功能語言學框架下對言據性進行了研究。廣義上講,對言據性現象的研究已經涉及到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及物性系統、情態及人際隱喻方面,并從評價理論方面做出了一定闡釋。
在此基礎之上,房紅梅(2005)指出言據性研究和系統功能語言學在研究言據性現象方面是可以互補的,并探討了言據性的本質和人際意義,作者突出強調言據性的人際功能,認為除了語氣和情態系統外,及物性系統也可以體現人際意義。房紅梅的研究從系統功能角度對言據性現象做出了一個比較綜合的闡釋,但她僅從理論角度對言據性進行分析。同樣在系統功能學框架下,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基礎,楊林秀(2009)結合應用語言學的評價系統對比英語為母語的科研論文和中國學者的論文中言據性的人際功能,通過對比研究使學者們對言據性的功能有更清晰的認識。基于評價理論,李璐(2010)討論了學術語篇中言據性在建構態度、介入和分級系統時的評價功能,認為言據性表明了作者的觀點、立場和態度。基于這些理論和語篇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從社會和功能角度對言據性進行了探索。
五、結論
言據性從被發現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到越來越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充分豐富了當今語言學的研究。言據性本身并不屬于命題內容,而是命題之外用于表達說話人態度和立場的附加說明,對于探討不同情況下說話者態度及其人際關系,并進一步揭示語言本質有重要意義。希望本文對言據性的研究綜述能夠對將來的言據性研究有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征,2014,基于言據性的語篇可信性語用分析[J], 《當代外語研究》(4),:23-28。
[2]房紅梅,2006,言據性研究述評[J],《現代外語》(2):191-196。
作者簡介:
趙紫燕(1991年—),北京林業大學外語學院,碩士,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