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城市水污染現狀的研究,我們自身環保意識可以得到提升的同時,也可以呼吁社會要全民增強環保意識,使水污染問題得到大家得重視。我進一步會對現階段已經比較成熟的污水控制與治理措施進行研究,針對現狀提出一些改善和措施,使城市的水污染狀況得到緩解和更好的治理。這有利于使我們得環境得到改善,我們的社會更加得和諧
關鍵詞:水污染;環境檢測;治理技術
一、城市污水的現狀分析
城市污水是城市中各種污水和廢水的統稱,它由各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入滲地下水三部分組成。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是指收集、輸送、處理、再生和利用城市污水的設施以一定方式組合成的總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越來越大,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處理,將嚴重污染環境,影響人居環境質量和城市可持續發展。資料顯示,整個水體污染中,農業畜牧養殖業排放量約占40%,工業約占30%,城市污水約占30~40%.因此,城市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好壞十分重要。
二、城市水污染防治存在的問題
(一) 政策、體系不完善
1、產業化的規范性政策不完善
首先,地方關于產業化的方向性政策不夠明確,仍有大部分省市政府至今未制定下達相關文件,明確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的第一步工作仍未完全到位。
2、激勵機制不落實,優惠政策不明確
激勵機制是推動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義上也表現為政府對污水處理行業的政策性補貼。但在中央制定相關政策中沒有涉及污水處理行業轉制后的營業稅或所得稅優惠問題,改制后的城市污水處理企業稅負壓力較大。
3、 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規保障分企業能源消耗費用比重較大。
現有關于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的文件多為指導性意見,法律效力較低,缺乏從法律層次上對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的明確肯定與規定。
(二) 產業主體及市場發育欠缺政策的積極性和進程。
1、產業分散、規模不足,企業改制滯后
全國537座污水處理廠分布于600多個城市,產業分散、規模不足,無論是企業還是行業整體都缺乏規模效應;信息封閉、管理落后、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行業協會,行業內本來就有限或薄弱的資金、人才、技術、設備、培訓等資源不能實現有效的調配和流動。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產業缺乏有力的市場主體,企業主體經驗和規模不足、產業集中度不高,缺乏競爭力。
2、市場競爭不規范
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處于起步階段,還未完全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正當的市場競爭和一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較嚴重。
3、產業鏈發育不健全,缺乏與相關行業的橫向戰略聯盟
我國污水再生利用環節發展速度緩慢,發展規模較小,制約了污水資源化,影響了整個產業鏈的良性循環。我國目前與污水處理行業相關的設計、咨詢、技術設備制造等行業發展程度不一,缺乏橫向的強強聯合。
(三) 政府監管體系
產業化、市場化以后政府職能“由企業管理轉為行業監管”,政府的監管體系正經歷著一次大的轉型,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1、行業管理部門管理錯位
部分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資作為其在產業化過程中的首要或唯一任務,偏離了效率和效益的根本目標,過多地關注項目投資和建設,強化資產管理職能,相對忽視對于安全、穩定和高效率運營的監管,形成管理上的錯位。
2、行業監管部門管理缺位,監管薄弱
政府行業監管工作不到位,缺乏有效手段,存在政府監管缺位、失效的潛在危機,如對污水處理企業運營成本和績效缺乏具體監管,對企業實際運行情況及其技術路線實施情況缺乏監督與反饋,對企業利益和公眾利益缺乏有效協調等。
3、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混亂
大部分省市政府污水處理行業監管部門為建設部門,小一部分城市是由從水利部門轉變而成的水務局負責行業監管,這不利于政策的縱向貫徹執行、管理以及信息交流。在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過程中,部分城市沒有明確規定牽頭部門,責權利不清晰,致使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出現了政出多門、管理真空。
(四) 投融資體制存在問題
1、融資主體問題
城市污水處理行業內缺乏優秀的企業資本主體,大部分企業缺乏良好的業績與信譽,一方面不具備在資本市場上融資的資格,一方面又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投資,而且除了政府政策性貸款之外,企業在領域也缺乏信貸基礎。
2、資金來源、融資渠道問題
政府資金是城市污水處理行業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但目前政府資金來源有限,形式單一。設立專項基金也是政府保證污水處理項目建設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國還沒有設立類似的專項基金。
三、城市水污染治理的目標
具體而言,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市場化發展主要任務包括:
1)改變原來事業單位的組織形式,實現運營主體化;
2)清晰界定政府與企業的責權利關系,政企分開;
3)形成開放式、競爭性的投資、建設、運營格局,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管理市場
四、 關于國內城市水污染防治的個人的意見和建議
為了加強對水污染的治理,需要強化以下措施。
一是落實水環境質量公告制度,環境質量每年做一次環境質量報告書,要向社會通報水環境質量,水源地,地表水水質狀況,一方面保障公眾對水環境的知情權,自覺接受到公眾的監督。
二是排污許可和總量控制制度,排污許可這個制度現在正在實行當中,在“十一五”期間這樣的制度還有排放的量要有許可,總量在排污許可下得到規定,一個區域環境的量確定排放的總量,從總量控制和企業的排污許可這方面對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制約。
參考文獻:
[1]米祥友.《現代廢水處理新技術》,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秦裕珩等.《廢水處理工藝手冊》(內部交流資料),1981
[3]波.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污水處理技術,中國環保產業,1999
[4]生物膜法在市政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前景,中國給水排水1999
[5]敬東、張家華.污水處理技術的新發展,環境技術,1997
[6]永紅.雙溝式氧化溝技術在城市污水處理中的應用,中國給水排水,1998
作者簡介:楊欣,男,現任南充市順慶區環境監測站副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