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旭 步培銀 俞悅 閔桃 許超 張頔
摘要:近年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外貿形勢,國務院推出一系列穩外貿促增長的政策,通過減少行政性收費、簡化通關模式、簡化審批手續等舉措,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通關成本。今年10月國家質檢總局發布《關于簡化檢驗檢疫程序提高通關效率的公告》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流程管理規定》,旨在進一步簡化檢驗檢疫流程,減少檢驗檢疫通關時長。但是如何進一步提高檢驗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切實解決既要“管得住”,又要“放得快”的現實需求,及時化解存在于檢驗檢疫通關業務中存在的各種風險成為當前檢驗檢疫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檢驗檢疫;風險管理;通關業務
一、風險管理的概念和范圍
風險管理就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盡可能降低發生事故的概率,有計劃的處理風險,以獲得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的保障。風險管理可分為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外部風險主要指國內外與檢驗檢疫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其區別和改變。
二、通關業務實施風險管理的意義
檢驗檢疫機構是國內最早提出風險管理的政府部門之一。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成立后的第1個局長令,就是《出入境檢驗檢疫風險預警及快速反應管理規定》,可見有關風險管理在檢驗檢疫機構源遠流長。通過多年的努力實踐,風險管理的思想已經在檢驗檢疫扎根生長,有效推動著檢驗檢疫事業的發展。
(一)實施風險管理是解決通關查驗資源與監管任務不匹配的有效手段
入世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多年來高速增長,貿易量穩步攀升,目前已躍居世界第一,檢驗檢疫業務量也隨之大幅增長。隨著全球貿易風云多變,從政府到外貿企業對檢驗檢疫等監管部門的通關要求更快、監管要求更高。
(二)實施風險管理是檢驗檢疫通關業務實現“管得住、放得快”的有效手段
對進出口商品實施風險管理,通過對產品特性、生產工藝、國外通報、質量督查等進行風險分析,及時發布風險預警,有針對性的對高風險進出口商品加強檢驗監管,使監管更加高效、嚴密,實現檢驗檢疫“管得住”。
實施風險管理是推動檢驗檢疫通關業務改革的有效推進器
2017年11月1日,風險管理在通關業務最新成果——審單放行模式在全國實施,通過對貨物風險和企業信用實施分類管理,充分運用合格評定程序,科學簡化檢驗檢疫流程,約有八成出入境貨物在報檢信息審核后直接通關放行。
三、通關業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風險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國家質檢總局早在2015年11月19日在蘇州正式啟動全國檢驗檢疫通關一體化,比海關提出的日期還早。但是由于沒有一個統一的全國檢驗檢疫通關一體化負面清單,從而造成各個直屬局之間一體化的割裂,只能在直屬局轄區內部實行檢驗檢疫通關一體化。究其原因,還是風險管理在全國各直屬局應用的程度水平不一致,有的直屬局管得住放得下,有的卻不行。
(二)風險信息公眾溝通不力
風險管理的目標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安全保障,主要包括識別風險、風險評估和風險處理等過程。長期以來,無論是從有關風險預警、風險管理的工作規范,到廣大檢驗檢疫工作人員在風險管理中的主要工作,主要關注的是產品的風險,例如動植物的風險,玩具的風險等等,而忽視風險信息的共享及與公眾的溝通。在日常通關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由于警示通報而設置的風險布控造成貨物被查驗,企業抱怨查驗影響通關效率的情況。這樣的抱怨會造成檢驗檢疫的負面影響,違背了設立風險管理的初衷。
(三)后續監管亟待加強
企業分類管理和后續監管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分類管理可以使通關部門把有限的查驗資合理分配到風險高的區域,以滿足檢驗檢疫日常通關作業的需要。后續監管對風險管理中有漏洞、該查卻沒有查的貨物進行查驗,并將監管結果及時反饋到檢驗檢疫風險管理部門,形成閉環管理,提高前期風險布控的準確性和針對性。但是檢驗檢疫部門現在實施以前期查驗為主、后續監管為輔的方針,忽視了后續監管對于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這會造成不誠信企業逃漏檢違法行為、風險管理失靈現象出現。
四、加強通關業務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提升風險管理意識水平,消除地區差異性
檢驗檢疫部門應當要高度重視風險管理,緊緊圍繞質檢總局推進風險管理的部署和要求,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確保自覺地將風險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融入日常工作。總局決策層應該加大風險管理的宣傳和培訓力度,使下級檢驗檢疫人員切實加深對風險管理認知理解,積極指導各直屬局掌握風險管理知識,熟練運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技能,逐步消除地區風險管理水平差異性,使全國檢驗檢疫系統風險管理總體水平逐漸提升。
(二)拓展與公眾的風險管理信息溝通機制,增強公眾獲得感
健全的信息溝通機制是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夠有效的解決公眾的困惑,提高公眾獲得感。在日常通關業務中,我們發現企業和公眾的不滿不僅針對貨物被抽查了,更多的是出于為什么被抽查的不理解。此時,建立及時有效的風險管理信息溝通機制,對公眾所關心的問題進行傾聽、告知、解釋,以消除公眾的不滿、建立公眾的信任,消除通關作業的阻礙。
(三)加強后續監管,推進通關業務改革
要真正認識后續監管的涵義。傳統意義上的后續監管是指對進出口貨物通關放行以后的管理,是現場監管的延伸和繼續,強調檢驗檢疫在時空范疇中后置管理的概念。我們認為,這個涵義隨檢驗檢疫改革的發展又有新的延伸, 后續監管應當是在風險管理范疇下, 囊括現場監管以外全部檢驗檢疫監管的內容, 所以風險管理、企業管理、行政執法、統計等也成為后續監管體系的組成部門。特別是總局推行審單放行模式以后,大約八成貨物被直接審單放行,而這些直接放行貨物的后續監管就顯得更為重要。通關部門要主動改革創新,將后續監管納入自身業務中去。
參考文獻:
[1]金柯,陶華.淺議風險管理在進出口檢驗監管中的作用[J]. 《中國經貿導刊》 , 2013 (8) :54-55
[2]黃麗玲.出入境檢驗檢疫風險管理的研究[J].檢驗檢疫科學,2003,13(6):1-6
作者簡介:周晨旭(1984—),男,江蘇揚州人,工學碩士,現供職無錫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研究方向檢驗檢疫通關風險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