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虎
摘要:以生態經濟學和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全面分析盧氏縣的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的狀況,對其進行全面的優化和整合,協調各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使盧氏縣的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進步、經濟建設走上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生態縣;盧氏;環境保護
黨的十八次代表大會上,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形成“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并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十九大上再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生態創建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生態縣建設是運用現代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及系統工程的方法,并結合當地實際而進行規劃和實施的一項綜合性生態保護與治理的工程,是建設一個高效、健康、文明的社會,創造宜人的人居環境,并保障區域生態環境安全的工程。它強調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要加強培育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增強經濟實力、提高百姓的生態質量,能夠有效地解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實現兩者的協調統一
一、盧氏生態縣建設的目的
盧氏生態縣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一方面通過大力發展社會經濟,更好滿足人民在生態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積極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最終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盧氏生態縣建設的意義
1.建設生態縣是盧氏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盧氏縣將來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國際旅游名縣、新型工業強縣、生態宜居城市”。只有將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尊重自然生態系統規律的基礎上,節約并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實現。2.建設生態縣是提高盧氏綜合競爭能力的需要。從區域環境角度看,與盧氏相鄰的周邊城市也都先后提出了建設成為生態型城市或循環型城市的戰略目標,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增強一個區域吸引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只有保持良好的城市形象,才能更好地“筑巢引鳳”。3.建設生態縣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盧氏依靠礦業、旅游業實現了快速發展,根據盧氏縣“十二五”發展規劃,今后將深入實施“工礦業強縣、旅游業活縣、產業化富民”發展戰略,打造以有色金屬采選及精深加工基地、非金屬采選及精深加工基地,同時加快醫藥工業、食品工業、新能源工業等新興產業的培育。生態縣建設的實質是要構建安全、和諧的生態環境,高效率的產業體系,高素質的生態文化和以人為本的生態景觀,是提升盧氏縣發展的內涵和品位,通過生態縣建設,可以把生態化融入到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用更具內涵的生態環境、生態產業、生態文化、生態景觀提升和支撐盧氏產業的轉型升級。4.建設生態縣是廣大市民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盧氏縣環境狀況正步入好轉。但是與廣大市民不斷增強的環保意識相比,與廣大市民對美好環境的追求相比,與建設和諧盧氏和可持續盧氏的目標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三、盧氏生態縣建設存在的問題
1.礦山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礦產采選業是盧氏縣工業的主導產業,2010年,礦產采選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70%以上,這些企業在為盧氏縣帶來較大的經濟貢獻的同時,也給山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破壞。雖然,縣委縣政府重視礦山環境治理工作,企業也均建了尾礦庫,但仍存在一定的生態環境隱患。2.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滯后。盧氏縣是農業大縣,全縣生態環境良好,農藥與化肥的施用強度不大,很多農產品生產達到了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的要求,然而農產品“三品”認證的意識淡薄和經濟原因,目前通過認證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較小,而主要農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的種植面積比重是生態縣建設的一項重要指標,要完成這項指標,必須加強意識,在全縣積極開展“三品”認證工作。3.生態鄉鎮創建步伐有待加快。生態縣建設要求縣域內80%以上的鄉鎮要完成國家級、省級生態鄉鎮的創建工作,盧氏縣有19個鄉鎮。目前,全縣有10個鄉鎮完成了創建工作,還需6個以上鄉鎮盡快開展創建工作,這項工作需要加快進行。4.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雖然盧氏縣在新農村、生態村建設方面作出較大努力,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還不能達到新農村發展的要求。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等建設較為滯后,綜合治理能力仍相對薄弱,一些村莊仍然存在無組織堆放和隨意傾倒現象。農民飲水安全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四、盧氏生態縣建設下步重點工作
1.強力推進產業轉型。2016年盧氏縣被納入國家級主體生態功能區,結合盧氏縣自然資源及產業分布狀況、環境容量條件,將盧氏縣國土空間劃分為三個功能區,一是城鎮建設綜合發展功能區。以縣城城區洛河沿岸和官道口鎮、五里川鎮、官坡鎮等中心鄉鎮鎮政府所在地為重點,積極推進城鎮綜合建設開發,升級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同時以產業集聚區為產業發展核心區,大力發展綠色低碳高效產業,壯大農副產品、中藥材加工業,提升現代服務業,帶動城市人口聚集,增強吸納人口能力和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能力。二是農業與水土保持功能區。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著重發展規模化、專業化、高效生態農業,打造生態觀光旅游產業,適度提高服務業和人口密集型農業對周邊群眾的集聚能力。三是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以五里川鎮、朱陽關鎮、瓦窯溝鄉、湯河鄉、獅子坪鄉、雙槐樹鄉、官坡鎮7個水源涵養地鄉鎮為依托,以木桐鄉、雙龍灣、潘河、徐家灣鄉、橫澗鄉5個鄉鎮薄弱生態區建設為重點,主要發展方向是大力進行生態修復,繼續進行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提高生態質量,發展農業觀光旅游,適度進行林下種養、食用菌中藥材生產,倡導生態農業增長模式,明確各空間的功能布局、發展強度及方向,制定生態保護紅線,堅持不懈地開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環境污染控制和生態林業、生態旅游、生態城鎮、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基礎工作,使各空間的資源達到最優合理利用,以嚴格的管理體制,促進縣域經濟逐漸邁上了生態、綠色、可持續健康發展道路。2.加大生態創建力度。把生態創建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依據生態功能分區特點,以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為目標,從宣傳農村環保政策入手,以提高群眾環保意識、推廣最新生活污染源治理技術、實施生態保護、生態治理等工作為重點,加大生態創建力度,嚴格執行生態保護措施,推動全縣環保工作深入開展。3.進一步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一是扎實實施藍天行動計劃。以工業企業大氣污染治理、城區大氣污染治理和機動車尾氣治理三大治理工程為抓手,強化“五控”措施,不斷提升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二是強力實施碧水工程。重點實施縣、鄉集中式飲用水源的保護、重點流域水污染整治、污水處理廠治污設施的運行管理、南水北調盧氏水源區項目建設四大碧水工程。三是全面推進清潔家園工程建設。從2013年開始在全縣范圍內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以完善管理體制、配套建設垃圾收運設施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等為工作重點,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傾力打造生態宜居美麗新盧氏。
綜上所述,盧氏的優勢是生態,盧氏的發展靠生態,盧氏的未來也同樣在于生態。緊緊抓住生態這一主題,通過盧氏生態縣建設,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社會、經濟、環境復合生態系統的理論付之實踐,使各項社會活動,經濟建設和消費能夠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德文 張鳳玲,論生態縣建設與桐柏可持續發展[J];科技風;2010年7期1
[2]余麗燕;基于綜合指標評價模型的瀘溪生態縣建設研究;[D];學位論文;湖南大學;2012
[3]馬慧琴;凝心聚力三走進 建設環境優美的顧村新城鎮[M];書籍數據;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11-1
[4]張玉林;現代環境保護理念[M];書籍數據;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5-1-1
[5]李玉紅;加快生態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之初探[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年S1期
[6]王偉東;白曉娟;孫翠玲;石人溝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對策探討[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7年12期
[7]王瀛嫻;貴州綠色產業的發展及思考[J];學理論;2011年11期
[8]楊勝強;廣東林業生態建設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J];廣東林業科技;2005年03期
[9]黃攸立;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2006年01期
[10]王峰;楊菲;注重生態建設,促進林區可持續發展[J];防護林科技;2007年03期
[11]何寶林;莊浪縣的生態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水土保持;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