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素紅
從近年來不斷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長、教師忽略了德育的培養,使學生在身心即將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齡段,過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澀,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著失足痛苦的同時,給家人、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由此可見,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個體的未來成長,更是間接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的高低,乃至國家整體文明的優劣和續斷。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向學生直接進行思想教育的一門學科,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為學生全面發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其課程內容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良好品質的培養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一堂成功的品德課既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又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獨立思考。
通過對品德與社會的考核,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水平、行為轉變的情況做出確認,以促進學生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的形成。
考核原則明確。一是考核方式多樣化。學好《品德與社會》不能只憑傳統形式上的書面考試,必須運用多種方法對不同目標、不同內容進行考核。凡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考核方法都應得到肯定和贊賞。二是考核時機全程化。《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考核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因此,考核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進行,而必須伴隨于教學全過程,既要有期末終結性考核,又要有注重過程性的考核。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考核。三是考核主體多元化。學生可反思自己的道德行為,提出自己的看法,家長、社會及有關人士共同參與考核,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考核體系。
考核方向清晰。一是認知能力考核,考核學生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內容要求的范圍內,對有關道德和生活內容的認識和初步理解能力。各年級的考察范圍應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和要求,適當考察過去學過的內容。二是行為能力考核,考核學生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內容。要求的范圍內,在認知基礎上的行為表現和行為習慣。檢查學生是否能應用所獲得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是否能應用所獲得的道德認識和社會認識去指導自己的行為、考核別人的行為,通常要與考察貫徹《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綜合起來進行。
考核內容具體。一是知識與技能的考核,學生掌握品德與生活的基本理念,學生能夠熱心參與、細心探究、善于思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去尋找答案。二是道德品質的考核,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團結同學、熱愛勞動;遵紀守法、關心集體、保護環境;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對個人的行為負責,表現出所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等。三是交流與合作的考核。熱心參與交流合作,熱愛同學、善于溝通,能考核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能綜合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四是學習能力的考核。對《品德與社會》課本內容有自己的認識和初步理解,能夠運用學過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有學習的愿望與興趣,具有初步探究和創新精神。五是個性與態度的考核。在認知基礎上的行為表現和行為習慣,對學習生活持有積極態度,做熱愛生活的人。
考核方法多元。通過課堂觀察考核和階段性考核兩種途徑,堅持倡導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鼓勵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通過考核,努力創設有利于提高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學習氛圍,采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平日表現臺賬、測驗與考試、他人評價等方法,反應小學生道德與認識的行為表現,并與履行小學行為規范的情況相結合。
身教重于言傳。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給學生樹立榜樣,并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理論水平,營造文化氛圍。善于與家長合作,及時溝通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轉變家長的一些錯誤思想,掌握每位學生的最新動態,以便能及時的發現錯誤和進行改正。一點一滴將品德與社會的感染滲透到日常的生活、教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與大愛的品質。
品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上好《品德與社會》課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生活乃至是否能夠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重視本學科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人品行,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使之實現“中國夢”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