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濤
【關鍵詞】 本色語文;建設;綜合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6—0050—01
我們倡導的本色語文,是要有原汁原味的語文味,是內在的、自然的、樸實的、和諧的、有生命力的語文,內在的就是師生本身想要追求的、并樂于追求的,自然的就是減去了太多的作假成分,基于語文本身或者說生命本身的,樸實的而非虛華的、和諧的而非掠奪式的語文,這樣的語文才是真語文,才能更好的形成素養。
本色語文離不開語文教學,離不開語文課堂,但是當我們過于專注于課堂的時候,語文的味道似乎淡了許多。我們傾心語文課堂,堅定本色語文路線,更需關注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學習實踐中的語言運用。在課堂、實踐中培養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并從中受到情感和精神的陶冶。培養的途徑一般而言就是通過一篇一篇的課文來學習字、詞、句、篇,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語文課堂之外的學習實踐,是本色語文的進一步延伸,是真正的本色語文,能在學習實踐中積累言語經驗,把握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增強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
一、聽說是本色語文的題中之義
本色語文聽說是基礎,一般來說,聽說是口頭語言的吸收與表達,隨著高效課堂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進一步推進,我們發現高中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傾聽的能力嚴重不足,甚至有的班級一大半學生不會聽課。基于這種情形,學校應在語文課堂之外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參與度、走出校園參與社區文化構建、聚焦特定的文化現象展開調查研究,在這些實實在在的文化參與中提升學生學習、實踐語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活動中感受傾聽的魅力,感悟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增強語言自信、文化自信,進而激發繼續探究、學習、實踐的興趣與信心,促進傾聽能力的形成。
聽是說的基礎,說是聽的延續,良好的傾聽促進了說的成長。筆者所在學校每天課外活動的“校園之聲”、文學社的交流與活動的舉辦、新校址校園講解員、心理學社心理劇表演、經典詩文誦讀比賽、國旗下的演講、五四青年演講比賽、時事辯論會等,是聽的進一步延續,提升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進一步感悟了祖國語言的魅力。走進社區調查社區文化建設、參加縣鄉春節文化公益活動傳遞社會正能量,在這里,學生和教師一起成長。
在這些實實在在的校內校外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懂得了傾聽的重要性,學會了傾聽,學會了交流與表達,增進了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提升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讀寫是本色語文的進一步要求
聽說是口頭語言的吸收與表達,讀寫則是書面語言的吸收與表達,是更深層次的吸收與表達,是本色語文的進一步要求,也是適應我們當前考試制度的更高要求。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這個知識碎片化、信息突飛猛進的時代里,能夠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者實在不多,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成為我們高中語文教育的艱巨任務。筆者所在學校依托文學社、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教室配備的希沃一體機、電子班牌、3D云教室等廣泛開展閱讀,在閱讀中提升閱讀興趣。每年4、10月份,組織開展每學期一期的“校園讀書月活動”,設定專題并推薦閱讀書目,對閱讀透徹有成效的個人及班級進行獎勵;與《意林》雜志社、《讀者》集團等聯系,不定期組織開展“漂流書屋”等活動,促進雜志閱讀等。
寫作是閱讀的進一步表達,是閱讀的提升。每年讀書月期間,組織學生寫書評、讀后感;觀看影片、視頻后鼓勵學生自愿寫觀后感;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校內作文競賽,參加2-3項省市縣相關競賽,如“語文報杯”作文競賽、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每年高考結束后,組織“意林杯”同題即時作文大賽,讓高二學生在固定的時間、地點試寫當年高考作文題;不定期組織部分學生校外寫生,書寫會寧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等等。
聽說讀寫是本色語文的題中要義,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課堂的延伸,是本色語文的要求,這條路艱辛而又漫長,勢必驚喜連連,我們義無反顧。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本色語文教學模式探討》的部分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SG[2017]GHBZ006)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