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淑平
【關鍵詞】 數學教學;引領;“放”;“收”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6—0106—01
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數學素養的形成,這個目標得以實現,必須要學生真正經歷自主探究、親身體驗、領悟數學的思想與方法,并發展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習得數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上。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在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性的同時,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即課堂教學活動,不是學生隨意選擇的自學活動,要有教師的有效引領。下面,筆者就這一主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大膽放手,自主探究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睌祵W活動的探究必須建立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喚醒求知欲的基礎上,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活動,且不能流于表面形式。
比如,教學“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時,教師可以這樣做:先讓學生接龍背出7~9的乘法口訣;然后教師拿出數學卡片24÷6、15÷3、12÷4、8÷4,鼓勵學生答出相應的商;之后課件出示教材48頁主題情境圖,然后指令小組合作,各自搜尋數學信息。教師巡視全班,時而停留傾聽,時而參與其中。在這里,以接龍背口訣來說出商,教師用了一個“收”,即這種方式對舊知識儲備需要不大,學生個個都能接答如流。這樣“收”,不僅能緊緊抓住每一個學生,激活他們的思維興奮點,還能為后面的活動節省時間。而指令學生搜尋信息時用了一個“放”,非常精彩地呈現了:用筆記寫、相互爭論、舉手回答。課堂氛圍和諧活躍,成功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二、有效引領,自主建構
生成的動態資源具有隨機性和偶然性,教師的教學不但要有敏銳的發現、捕捉,還應有極具智慧的辨識,去偽存真,作出有效的教學決策。生成性課堂不是教師無教材解讀、無教學設計、由學生牽著鼻子走,而是更為嚴苛的教材解讀,精心策劃的藝術課堂。教師自我預設的同時,還有學生可能出現的生成預設。只有“三備”充足,才能避免偏離軌道,實現教學目標。
比如,教學“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時,出示完情境圖后,教師可以出示以下信息:56面紅旗擺成一行,平均每行擺幾面;49顆星星分給幾個小組,平均每組分幾顆;27個氣球,每9個掛一行,每行掛幾個;49顆星星,27個氣球星星比氣球多幾個……教師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后,可以板書除法的問題,并提問:“你們能對自己的問題作出解答嗎?”學生完成后,教師繼續發問:“你們是怎樣求出商的,假如不能一眼求出商,那怎么辦?”學生得出口訣:七八五十六、七七四十九、三九二十七。此時,教師再鼓勵學生用除數的乘法口訣找出相應的口訣求商。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展示了每個學生的成果,不但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思考價值,很好地保護了學生的學習初心,而且選取時只保留本課時有價值的問題,能進一步誘導學生尋求解決方法,讓思維瀕臨岔道邊緣的思維及時歸位。整個過程,教師放得大膽,引得及時,讓新知識和重難點自主架構,水到渠成,達到了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三、獨具匠心,游戲提升
一堂課最后到鞏固強化環節,往往學生已經疲憊,若設計不夠精妙,必然起不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一個獨具匠心的鞏固環節至關重要。實踐證明,在鞏固環節引入游戲是個絕佳的選擇。
比如,教學“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時,在最后鞏固環節,教師可以將提前準備的三個外表分別印有8、9、7的信箱粘貼在黑板上,再將多封裝有除法算式卡片“64÷8、45÷5、63÷9”的信件發給了學生,然后讓學生比賽,看看誰是最優秀的郵遞員。此時,講臺上下個個躍躍欲試,課堂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總之,教師的收放自如,有效引領,是鑄就課堂之美的充要條件。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提升數學素養,提高教學技藝,從而讓教育之花在手中精彩綻放。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