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玲
當前教育似乎一切都在追求快捷、高效,學生課堂聽課反應要快,做作業(yè)要快,下樓要快,站隊要快,一切都要快、快、快!“快一點,磨嘰死了!”是我們最常用的語言;學校領導對教師要求更是快,今天下文件要求你做什么事兒,明天、最遲后天就得上交。“這些事兒必須于規(guī)定時間完成,否則就要扣分!”這是領導們最喜歡的“督促語”。
于是乎,我們生活在了一個高速運轉的“時空隧道”里。因為快節(jié)奏生活的影響,做老師的我們,常常忘了教育是個“慢的藝術”,忘記了教育需要我們“牽著蝸牛去散步”。在高效、快捷的極速行進中,我們變得浮躁,變得焦灼;我們忘記了給孩子成長的等待,我們總是希望播下的所有種子一起發(fā)芽,一起開花,一起結果;當他們達不到我們的期望值時,我們憤怒,我們責怪,甚至咆哮;為追求整齊劃一,我們不管不顧孩子自身因素、家庭環(huán)境、個性特征,想盡辦法,極盡所能向著前方努力沖鋒,不顧一切地為“營養(yǎng)不良”者“補短板”,拼命讓他們跟上我們期望的教育步伐,竭盡全力讓所有的“鐵”都變成“鋼”!
在這種“緊追慢趕”的教育生活中,我們忘記了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忘記了欣賞教育教學中那些純凈的、滌蕩心靈的教育之花的美;忘記了放慢腳步享受“庭前花開花落,天空云卷云舒”的嫻靜優(yōu)雅;忘記了教育本該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忘記了教育本該有幸福的傳遞……我們失去了師者優(yōu)雅的姿態(tài),失去了為人師者該有的幸福感。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教師身心疲憊、抑郁焦慮?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孩子世故、厭學?為什么師生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趨于對抗、惡化?為什么我們的付出得不到該有的感恩、回報?正是我們的匆忙、急躁、功利將自己最初的教育理想沉沒在世俗的塵埃里!正是我們的匆忙、急躁、功利扼殺了孩子的天真和爛漫!正是我們的匆忙、急躁、功利讓美好的師生情消失殆盡!正是我們的匆忙、急躁、功利讓孩子過早地厭惡讀書,厭惡學習,厭惡學校,甚至厭惡活著!
孔子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場景啊!
是的,“教育本該是一件幸福而美好的事情。”孔子的育人方式本該發(fā)揚光大,不是嗎?“敘事者”發(fā)起人王維審老師也說過:教育無非就是使人生活得更自信、更快樂、更文明、更幸福……作為教育者,如果自己都覺得教育是痛苦的,那學生怎么會覺得受教育是快樂的、幸福的呢?
其實,我們是可以讓“教育美好”起來的。這就需要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擔負的終極育人任務,讓溫情常駐心田,懷著一顆悲憫之情,將“人”放在教育教學首位,逐步摒棄那些把分數(shù)當教育的成果,把考試當教育的手段,把做題當教育的策略的功利的、簡單的、粗暴的“急行軍”式教育模式。學會用長遠的目光看孩子的發(fā)展,將目光放在關注孩子生命存在的價值的“慢”的生長點上,而不僅僅是看孩子分數(shù)“快”速成點上。眾所周知,樹木,尤其是那些“良木”,一般生長得都很慢,因為它需要用足夠的時光孕育根系,只有根系生長發(fā)育全面,才能為以后的“蓄勢待發(fā)”做好鋪墊,才能毫不費力地長成有用之才。所以,我們要學會放慢腳步,用審視的目光探尋教育生活中的那些豐富的教育蘊含,舍棄那些急功近利帶給自己、孩子傷害的所謂“快速”、“高效”的做法;用緩慢行走的信念理解教育,實施教育,踐行教育;用緩慢行走的陪伴姿態(tài),牽著孩子的生命往前走一步,再往前走一步。對于暫時不開花的孩子,我們大可不必心急氣躁,更不能“拔苗助長”,而要學會等待——給他們孕育“根須”的時間!讓他們,也讓自己保留生命的輕盈、自由,保持心靈的開放、自由,給師生一起向上的動力,詩話的未來,從容的心境,慢慢地、慢慢地抽枝張葉,慢慢地、慢慢地長成自己。
只有緩慢行走成為一種教育時,師生才能體驗到教育的幸福。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