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學不僅是應用價值極高的領域,也是一門具有相當理論基礎的科目。任何一件實物的設計都離不開其背后的原理,設計學從學科角度以及應用角度,都包含該學科研究的一種“特殊矛盾”,即其多方關注對象之互動:實體設計品的“物”與制作者的“人”及其內在蘊含的思想“信息”面對客體之“人”——設計品的用戶或參觀者,此多方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了設計學理論與應用的多樣性、不穩定創新趣味性及可持續發展性。
關鍵詞:設計學;理論;陳列設計;表達;接受;客體;精神
一、設計理論中的關注對象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今,琳瑯滿目的設計層出不窮,從產品到概念帶來一次次沖擊,與此同時,設計學的參與者們也在一點點放寬,不再局限于設計師與該專業的學生及工作者們,還包含其服務民眾就是普通的大眾百姓。如此一來,在專業的設計原理與面向非專業大眾的應用及陳列展示上,就可能產生一些帶有建設性的矛盾點,乃至于構成此學科的一種理論分析上可著重探究的特殊關系。
設計學作為一項專業領域,與其他學科一樣包含其“特殊矛盾”,或者稱之為特殊的研究對象,亦是核心關注點所在。對于設計學來說,一個重要的特殊矛盾便是“物”與其所傳遞的“信息”展示給受眾之“人”的相互關系。“物”是指設計的產品;“人”是指兩方面:產品面對的客戶或者觀眾,以及制造產品的設計師;而“信息”則是指設計師要表達的情感、精神以及受眾所接收到的概念和反饋心理。
二、設計理論中的內在本質層面
設計學好比一項基于物質而實則人性化的工程,它的核心價值歸根結底來自于人,是精神,而非僅僅在物質實體層。所以設計中的信息傳遞、精神影響力與教育功能也應是長線的。也就是說它的目標對象,不僅僅是現在看到此設計作品的人,甚至不僅僅是這一代人,而是要長久繼續的今后的一代代人。尤其是藝術品設計與陳列設計所注重的,都非短期效應,所以不能以現今人民的需求為基準,而調整設計學自身的價值取向,那樣反而會亂了整體方向且降低檔次。
設計學的對內與對外的方向與功能,應該是需要平衡的。它們相輔相成,互不獨立,聯系緊密。設計學的內部職能比起對外的那些功能來說,是同樣重要的。雖然內在的信息精神層面的功能難以用肉眼看見,但其好比設計學支撐的骨架般不可或缺的元素。僅僅注重外在而忽略內在的設計,不可成為設計學發展的趨勢。設計學有著嚴謹的本質,是為抒發和傳遞人類的思想結晶而設的,面向全人類全世代的,理當作為經典,而不可在追隨流行的潮流中迷失。
三、設計學面對的客體與主體之關系
設計學在現今的身份或許有些矛盾,也使得它的那些如上的“轉型”顯得好似情有可原,甚至像是如此這般就得以開辟解決的途徑。這樣的矛盾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傳統與現代和未來的沖擊,以及高層小眾特質與低層大眾特質的差異。然而與此相關,現代設計學存在于現今,又向著未來留存下去,猶如永世的基業,它的視野不局限于當前,而它的內涵,它的關注點,卻多是來自過去——不光是歷史設計學史料遺存與自然設計學的化石之類,其他的陳列設計也是同樣地將時光中的某一刻的畫面凝固起來,讓它以當時的形態呈現。這其中哪些過去的點滴是應當保留、哪些應當廢棄引發了爭議在此不提,只是就此也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那些隨時光流逝而終究令人不熟悉的內容,所產生的吸引力的有限性是可以理解的。而當陳列設計的內在價值,它的藏品與營造的內部氛圍,無法吸引觀眾的時候,便容易產生那些試圖以“旁門左道”而五彩繽紛的形式來吸引眼球的手段。至此也引出了下一個問題,即小眾性與大眾性的可能沖突。
四、陳列設計的精神文化功能
在現今時代,設計學與設計品的精神文化功能已然受到重視,并與其原理結合。一件設計品的產生,并非再如原始懵懂時代的感性隨機創作,也不僅只是為了應用而設計。在設計學的原理與應用中,融入了眾多繽紛的元素,包含了諸多創意的靈感,也并非只是隨機產生、肆意而發,其背后的設計學原理同樣值得深究。其實,設計學原理的根基,不是那些紛繁的創意,而是有關其基礎的本質、內涵與定位的關鍵。
五、陳列設計之關注面
設計學原理的類型多種多樣,可按照不同的定義來分,這里不全部作詳細討論;就稍加以陳列設計為例,接連上面的論述,選取兩大類的陳列,探討其內容決定的特質,以及對于設計中的“主體”與“客體”即人與物及精神信息的關系,及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六、總論
總體而言,設計從最初開始就要由其主體(設計師)考慮到其受體(觀者/使用者),即產品面對的服務對象。要考慮他們的接受程度與傾向,及可能的理解方式等,才能做到設計品的內在精神文化功能,傳遞精神層面的信息。不能不考慮成品的接納度,設計方管自己的,觀眾歸他們,好像各自在不同的圈子中,互不干涉似的,那樣的作品,理論上存在欠缺,實際上也無法引起觀眾的共鳴。即便是設計給自己的作品、自我抒發表達的那種形式,也已然是將自己——客體之“我”——當成了這個設計所面對的對象了。
事實上,設計是有交流的,其活動過程本身,以及活動帶來的產物,都具有交流的動態功能。在參觀一件設計品時,會產生無形的交流——也是關于“物”與“人”及其中的“精神信息”,而“物”的這一方,其實也包含著其背后生產的設計者的思想。
因此,設計就像是制造者與接收者的一場對話,設計的作品就是一個平臺。對于作為受體的設計品的參觀者或使用者們,好的陳列設計可以讓作為主體設計品影響力擴展,形成主客間的互動,讓信息的接受與表達相互響應,并以此達到良性循環。
設計價值由其外觀到其蘊含的內容而產生,再結合其功能與表達給觀眾的信息。因而,作為作品設計的表達者,掌握作品設計的接受者——無論是觀眾還是設計師自己——都至關重要,甚至就是設計品之大生態圈里的組成部分。能喚起心理上的共鳴形成內在信息外化交流,也是設計作品的關鍵。它如同傳遞靈感與思維的對話,在靜態中演繹生機,不僅展現著物質作品,更傳遞及散播設計者在整個大環境社會里,甚至跨越文化地域皆可通行的其內在含有的精神價值。
作者簡介:夏洵若,曾就讀于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現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