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林
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要在原有基礎上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能根據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開啟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一、重視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學習不是一種被動的、簡單的吸收過程,而是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構建過程。教學應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去猜測,引導學生通過活動,驗證自己的猜想,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所要學習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數學,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環境中的人與事,適時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重新創造知識,在創造的過程中體驗探索的艱辛和成功的快樂。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例如,在學習了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后,我設計了一次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自己動手制作年歷,并進行小組交流合作。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既鞏固了學到的書本知識,又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使學生深深的體會到周圍事物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充分體現數學的價值。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兒童的探索和發現欲很強,所以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并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做到學生能夠探索的,教師不要代替;學生能夠發現的,教師不去暗示。盡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探索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發展。
例如,在教學含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時,主要是讓學生懂得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出隱藏的中間問題,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動腦,再通過小組交流、探討找出了解題的關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基礎上,再用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編出此類型的應用題,讓學生帶著興趣去解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強學習過程的實踐性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題活動中去“實踐”數學,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發現,在知識的學習中情感上也得到滿足。
例如,在學完分米的認識之后,我這樣告訴學生:“學校準備把每張桌子罩上新桌罩,你愿意幫學校量一下桌罩的長和寬各需要多少嗎?”學生一致回答:“愿意﹗”可以看出,同學們的情緒激昂,表現出躍躍欲試的架勢。這樣使學生在親自實踐中“動起來”,去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學生懂得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扎根于學生的生活,結合數學的特點,有機地優化組合各類活動方式,把知識、技能、情感、意志、想象、創造等素質的培養都置于學習活動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有效地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