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紅麗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把“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朗讀的總要求。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學習語言又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價值
一、審視閱讀教學現狀 認識朗讀的重要性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指導存在著忽視學生實際而隨意訓練,忽視文本實際而盲目訓練和忽視技能指導而無效訓練的現象。必然導致學生逐漸對書面語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靈活運用書面語言來表情達意,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都有不少困難。為了克服這種問題,閱讀教學中應重視朗讀并加強朗讀教學的實效性。
(一)朗讀有助于有利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的語言
唯有朗讀才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提高朗讀興趣,有助于學生培養自覺朗讀的習慣。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更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朗讀融“內化”與“表達”于一體。內化是吸收,表達是運用。朗讀訓練到位了,無疑會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語言流暢,表達準確。
(二)朗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朗讀語言里包含著朗讀者深刻的體味,獨特的感受。而朗誦者熟練的技巧和聲音的魅力,自然就會使聽者動容。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表現深厚友誼、親情、愛國情感的文章。如《再見了,親人》文中作者將中朝人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友誼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在教學中若能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情感的的共鳴,深刻地領悟作者表達的情感。激發他們愛祖國,愛人民,愛黨的思想感情。
(三)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絕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想象、體會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燒的危急和痛苦,“我”極度痛苦焦急的心情。學生能強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堅強的意志,嚴守紀律和無畏的獻身精神。學生對邱少云崇高精神的贊美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判斷事物,發展思維。
二、適度訓練 朗讀得法
在教學中,由于學生認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的差異,各年級的訓練要求不大相同,其側重點也不同。但從訓練手段上來說,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必不可少。葉老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朗讀的重要性。
(一)范讀、領讀、跟讀樣樣得法
閱讀教學中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就是學生大聲地朗讀。練好朗讀,最重要的是老師的范讀、領讀和學生的跟讀。這也是防止唱讀比較有效的辦法。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如果老師讀得聲情并茂,經常范讀、領讀,讓學生跟讀,學生就會從聽讀、跟讀中糾正自己的發音、語氣及停頓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朗讀技能,習得朗讀方法,提高朗讀能力。
學生讀不好,老師多范讀、領讀,學生多跟讀。難讀的地方教師要帶領學生通過跟讀將句子讀順。例如,碰到長句子、生字多的段落、拗口的句子等就需要老師多做示范;教師在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時,學生讀不好時,要讓其多跟讀;學生朗讀水平較差的尤其要讓其多跟讀。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畫中游》一課時,是這樣范讀和領讀的,先用輕松的語氣,節奏較慢的語調范讀“小竹排,順水流”,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接著歡快地范讀“鳥兒唱,魚兒游”,用聲音渲染快樂的氣氛;領讀“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則用欣喜的語氣誘發學生對景物喜愛之情;最后充滿激情地高聲朗讀“江南魚米鄉,小竹排在畫中游”將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跟隨老師的范讀,學生讀著讀著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個個猶如置身于美麗的江南魚米之鄉,親身感受著那里風景如畫,鳥語花香的動人美景。實踐證明:教師的朗讀示范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快。
(二)處理好“一多兩少”的關系
“一多兩少”即多讀少講少評價。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本,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掰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時獲得,如同賦予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朗讀比講解更重要。
朗讀是傳聲的藝術,而非評價的藝術。評價朗讀比朗讀本身的難度更高,因為評價不但要判斷出某人讀得好或不好,還要用語言表達出其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一般情況下,學生連讀好都有困難,又該怎樣去評別人呢?可見讓學生去評價讀得怎樣,不大符合學生實際,顯得有些盲目。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也評不出什么,白白浪費了時間,挫傷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三)適時滲透朗讀技巧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和方法。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摒棄講授式教學,該講的時候老師還是要講,該授的地方還是要授。對于低年級段的學生應以范讀、跟讀為主;個別指導時,指向要明確,如“讀慢一點點,聲音再輕些”“笑著讀會更好些”,到了中高段再逐漸滲透一些朗讀技巧,這樣學生學起來就不枯燥了,當他們一次比一次讀得有進步時,學習的積極性就提高了。
當然,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總結,找出適合學生的,科學有效的朗讀訓練方法和途徑,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