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 曾小巖
摘要:當前,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互聯網對我們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高校團學工作的開展中,互聯網的影響力已不可忽視。本文通過分析互聯網對高校學生及高校團學工作的影響,力圖通過互聯網思維來創新高校團學工作的理念及方法,爭取當好高校思想陣地的守衛者。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團學工作;互聯網思維;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9-0271-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對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發生著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創新高校團學工作方法,已成為當前高校團學工作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互聯網+”對高校團學工作的影響
互聯網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了解它所帶來的改變是我們應對它的前提,我們要做好高校團學工作,也必然要面對互聯網所帶來的變化。
借助互聯網,當今時代已經成為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溝通交流平臺,但“互聯網+”對于高校學生來說不僅僅是一個信息交流平臺,它的存在還打開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獨立思考、表達意見、參與社會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通道,因而高校學生的思想具有強烈的發散性。過去傳統的團學工作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跟不上學生的思想活躍性、跳躍性,顯得無力而且蒼白。
互聯網也帶來了高校學生人際交往的變化。一方面,網絡空間使人際交流不再需要現實中的面對面交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似近而實遠,作為高校來講,由此帶來的就是寢室、班級、社團的凝聚力的減弱,從而使團學工作的號召力弱化;另一方面,網絡空間人際交流的虛擬性會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弱化,當前高校各種宅男宅女比比皆是,他們對學校各種團學活動既缺乏興趣也缺乏能力,長此以往,高校團學工作必將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思想陣地,如果我們不用正能量去占領它,那么各種充滿負能量的思想就會去占領它。對于網絡上的各種負能量靠堵是堵不住的,思想的教育從來是只能靠引導的。高校的團學工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在這場思想陣地的保衛戰中承擔著主攻的任務,引領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占領高校學生思想陣地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
二、“互聯網+”帶來的團學工作的理念創新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團學工作要應對互聯網所帶來的變化,就應緊緊抓住互聯網所帶來的思維活動的變化,以“互聯網+”的思維模式來推動高校團學工作的開展,也就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精神、價值、技術、方法等要素,來指導、處理、創新團學工作思想。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分享是如此輕而易舉,想要對信息進行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互聯網時代對于信息的操控初現了變化,就是信息對抗戰,在思想陣地中我們必須要有占位思想,而不能缺位,也就是我們的團學工作者們必須要在一些熱點問題、大局問題中展現我們的正確立場、觀點,而不要沉默是金,用我們正能量的信息去對抗負能量的信息,讓優質的精神食糧來滿足我們高校學生的思想需求,讓科學的思想觀念來引領大學生的思想方向。
互聯網對信息的傳遞和問題的解決快速精準。通過“互聯網+”平臺能精準地把握和應對每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互聯網通過大數據和個性化比對,能迅速了解和滿足客戶的需求。我們的團學工作面對互聯網時代學生對團學活動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要使團學工作具有有效性,就必須快速精準地抓住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并有效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保證團學活動的精準性,才能更好地抓住學生的思想需求,才能去占領學生工作的思想陣地。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多元化弱化了信息權威,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那誰說的更有道理,誰更具備說服力,過去講眼見為實,但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互聯時代,眼見未必為實,對信息的接收者來說判斷信息的是非對錯是個很困難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網民們是如何來判斷各種信息的,今天互聯網時代“粉絲模式”的大行其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網民們判斷信息的對錯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認同,那些所謂的“大V”明星們即使胡說八道,依然有很多粉絲來為他們“洗地”、“站臺”。對于團學工作的開展來說,也是如此,團學工作要想占領學生的思想陣地,我們的團學活動一定要構建出學生情感上認同的特色品牌,讓他們以學校的團學活動為自豪,讓學生認同我們團學工作的價值追求,有了這種情感和價值觀的認同,也就意味著學生的思想陣地,我們的團學工作守住了。
三、“互聯網+”帶來的團學工作的方法創新
互聯網對高校團學工作帶來的創新性變化,不僅僅表現在思維活動上的創新,更體現在具體的團學工作中,我們常講的知行合一,就是要把知落到具體行動上,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所以互聯網所帶來的團學工作的思維創新最終要體現在團學的具體工作上,為更好開展高校團學工作做好互聯網的加法。
充分利用互聯網所提供的平臺,強化團學工作與學生的互動。在互聯網這樣的一個虛擬環境中,學生能把他們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作為高校團學工作者要利用互聯網這一個平臺去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這樣在團學工作中就能提高工作的精準性,在學生關注的論壇中,應有我們團學工作者的身影,我們可以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中,做好輿情引導,引導我們的學生去合理地思考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對學生進行點對點的互動,營造一種團學干部就是我們的好朋友、好幫手的情感氛圍,讓學生信任我們的團學工作,提升團學工作的權威性。借助互聯網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思想需求,使團學工作能精準地為學生提供服務,為學生排憂解難,幫助學生思想成長,進而達成團學工作的目的。
今天的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最大表現就是社交媒體的崛起,這大大激發了人們“組織起來”的愿望,又大大降低了“自我組織”的成本。在高校,社交媒體作為一種組織工具,已經帶來了一股必須引起正視和重視的社團工作新氣象。對于高校社團工作者來說,面對這些可能游離于團學工作之外的社團組織,我們不能簡單地一禁了之,而是應加強服務和監管,應該把他們納入我們團學工作的視野里,順應學生的需求,并把它規范化、有序化,使其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這種主動作為正是互聯網時代團學工作的核心要求,在互聯網時代學生已經不是在被動地等團學部門組織活動,當我們不能滿足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自己組織起來。
2014年12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網宣隊伍建設,綜合運用維權熱線和網絡論壇、手機報、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網上引導和動員。站在網上輿論斗爭的最前沿,主動發聲、及時發聲,弘揚網上主旋律。這是互聯網時代黨對高校團學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團學工作的“實招”。要想在網上輿論斗爭中爭得主動,凝聚學生,引領學生弘揚主旋律,首先要影響學生,怎么去影響學生呢,強制顯然是不行的,一是打好情感品牌,要讓學生認識到團學工作的開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生,幫助學生成長,而不僅僅是一個管理學生的部門。二是要影響那些能影響學生的人,在互聯網時代,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思想文化市場越來越被稱為一個“買方市場”,學生對“思想文化產品”的選擇愈發自主,團學工作要想占領他們的思想文化市場,必須要培養團學活動的品牌、明星、群體化的權威,引領學生在思想文化的選擇上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
參考文獻:
[1]楊立淮,徐百成.“微博”網絡生態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青年研究,2011,(11).
[2]徐俊.互聯網環境下學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動機制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02).
[3]衛曉溪.“互聯網+”思政課: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施與創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06).
[4]王倩.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8).
[5]陳亞紅.“慕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應對策略[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6,(01).
[6]劉丁慧.“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挑戰及應對[J].職業技術教育.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