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湘濤
摘要:從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概論”課的教學實踐來看,“概論”課教師具有話語內容的闡釋能力就能把內容講清楚,具有話語邏輯的解析能力就能呈現話語的合理性,具有話語特征的把握能力就能發揮話語應有的力量。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論”課教學;話語能力;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9-0273-0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其教學話語擔負著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重任,承載著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特定功能,服從于意識形態斗爭的需要,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話語”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概論”課教師的話語能力。從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概論”課的教學實踐來看,教師話語能力集中表現在對話語內容的闡釋能力、話語邏輯的解析能力、話語特征的把握能力上。
一、話語內容的闡釋能力
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實施方案”指出:“概論”課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系統地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概論”課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而“概論”課的課時設置偏少,要讓學生對“概論”課的知識內容有較深的認知,進而“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深刻理解貫穿于兩大理論成果之中的精髓和靈魂,掌握體現在兩大理論成果之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1],這就需要“概論”課教師對課程話語內容有較強的闡釋能力,這種闡釋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對重點、難點的把握。在不打亂話語邏輯的前提下,什么精講,什么略講,就應該在備課的時候做出安排,不能什么好講就講得多,更不能迎合學生去講,比如教材的第一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理論色彩濃郁,對于學生而言,可能覺得晦澀抽象,但這一章有一個引領整個教材理論體系的核心概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概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對它的闡釋關系到對整個教材理論出場邏輯的理解,必須講深講透,讓學生真正理解。
另一方面,是如何把教材理論體系轉化為教學話語體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概論”課使用的教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以黨史、國史為理論基礎,政治性非常強,需要“概論”課教師在把教材理論體系轉化為教學話語體系的過程中,緊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這個主題,從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再到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把握住理論話語體系的實踐基礎,以各種鮮活的案例闡釋宏大的理論敘事,讓學生通過了解黨史、國史,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內容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同時,“概論”課教師的教學話語體系轉化必須牢牢把握理論發展的歷史脈絡,對接大學生所處的時代,回應他們的思想關切,需要教師有能力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做出合理性的解讀。這種解讀是教學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有說服力,能有效地增強“概論”課的實效性。
二、話語邏輯的解析能力
“概論”課教師在設計教學話語結構時要充分考慮理論結構的復雜性。如果缺乏話語邏輯的解析能力,對理論內容照本宣科,就講不清理論話語出場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只有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邏輯結構,堅持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以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為脈絡,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時代特征,讓學生清晰知道這些理論為什么這么講,才可能產生話語認同。
“概論”課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解析其中的話語邏輯,首先必須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何以可能。一方面,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這種需要,現實地改變了中國;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書齋里純粹思維邏輯的結果,它的實踐本質意味著它的歷史出場就帶著改變世界的使命感,是與社會現實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其次,必須講清楚兩大理論成果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要解析這種歷史必然性,只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有領導人民完成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力量”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再到“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歷史邏輯中,以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進程為線索,講清楚這是人民的力量、歷史的選擇。最后,必須講清楚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都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都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兩大理論成果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
話語邏輯的解析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論原則貫穿于整個課程理論的講解過程中,充分地把握史料,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增強對黨的大政方針的理解和認同”[1]。
三、話語特征的把握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以更強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著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質的話語體系。[2]這個“自身特質”就“概論”課教學而言就是能不能突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講的是不是“中國故事”。
然而,在“概論”課的課堂上面對學生,有些“概論”課教師卻感覺有理說不出,說了不被認同,最后要么變成自說自話,要么在比較語境中“言必稱西方”,以一種“存在即合理”的所謂價值中立去迎合學生的交流情緒。出現這種情況,當然與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話語霸權、中國的后發現代化有關聯,有些人已經習慣于用西方話語來分析、解釋、評判中國實踐。這個時候,就需要“概論”課教師具有較強的話語特征把握能力,要把教學話語建立在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闡釋上,教學話語能夠彰顯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講好中國故事,讓學生聽得懂、愿意聽,聽了感到精神振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3],這些重要講話精神給“概論”課教師的話語特征把握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話語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除了需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宏大的視野是我們從黨的十九大提出“強起來”的時代命題里看到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概論”課教師應該對話語特征有更深層次的把握,在教學話語中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新經驗,展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領域的新進展,實現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8.
[3]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