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摘要:《詩經》收集了自西周初年一直到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三百多首詩歌,向世人們形象展現了周代社會生活風貌。具體到內容方面,詩經可以說是包羅萬象,下有吟誦愛情、贊美勞動的《風》 ,上有宴飲歡愉、歌祖頌德的《雅》 ,還有記錄宗廟祭祀的《頌》 。其中包含的意象更是豐富多彩,本文試以意象自身性質為劃分依據,將《詩經》中的自然意象歸為動物意象、植物意象、氣候景物意象三類,并結合具體作品,分析《詩經》的自然意象類別。
關鍵詞:詩經;動物意象;植物意象;氣候景物意象
《詩經》的時間跨度約五百年,在這段漫長歷史中,華夏民族經歷了殷商亡國、周公東征、周室衰微、諸侯興起等重大歷史變化,人們的意識形態自然也在隨之變化。具體到文學作品中,它的觀念內容是深厚而復雜的,凝結在意象里,可以說構成了一個大千世界。[1]
關于《詩經》的意象研究向來是《詩經》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詩經》意象的分類也有許多不同見解,有人根據觀念內容劃分成原始興象、比德意象、審美意象;也有說法是根據藝術表現形式劃分為描述型意象、比喻型意象和象征型意象三類。本文將從意象自身出發,探尋不同意象在《詩經》中的運用。
一、《詩經》中的動物意象
《詩經》時代雖然已經從漁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但大家普遍對動物的記憶依然牢固,并且蓄養家畜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經濟來源,人們有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因此,動物意象在《詩經》中占據著很大的比重,涉及的動物名稱達 115 種之多,大體可以把它們分為鳥、獸、蟲、魚、虛擬動物五類。[2]
《詩經》中人們對動物意象的選擇常常與動物自身的特征緊密聯系。例如,鴛鴦有成雙出現的特征常用來贊美男女雙方才貌匹配,愛情忠貞;大雁秋去春來用來表現貧民顛沛流離無處安身的悲苦;馬因為具有強壯高貴的特點常用來比喻富有德行的“君子”類人物等等。下面將以《小雅·白華》來具體分析動物意象在《詩經》中的運用:
“之子之遠,俾我獨兮”一句道出愛人已經遠去,自己獨守空房的現狀,奠定了全詩凄婉而讓人心寒的悲劇基調。第六章“有鹙在梁,有鶴在林” 運用“鹙”、“鶴”兩種動物意象,以鶴鹙失所興后妾易位。鹙,即一種頭頸無毛的水鳥,性貪惡,食魚、蛇、鳥雛等,這里可以看作是借丑陋討嫌的水鳥來暗喻勾引丈夫的妖媚女子;鶴,則是全身白色或灰色,生活在水邊,以魚、昆蟲或植物為食的一種鳥類,給人以高貴美麗的印象,因而,此處的“鶴”可以看成是女主人公的自喻。用鶴的潔白柔順與鹙的貪婪險惡形成對比,一好一壞,突出“實勞我心”的不解與苦悶。
由此可以看出,《詩經》中的動物保留了其基本的真實性,比如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等。人們對動物意象的選擇、運用往往立足于以往生活中已有的對各類動物的喜好劃分,體現了主客體碰撞進而融會的過程,使動物在文學作品中更直接,更自然。
二、《詩經》中的植物意象
植物意象在風、雅和頌中的分布并不均衡,其中《國風》部分的植物種類占據了整個《詩經》植物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五。可以大致將其分為以下九類:野菜,蔬菜,谷物,藥材,水果,花卉,樹木,纖維染料,野草。[3]
與動物意象相比,植物意象的選取除了與其本身形態、色味等性質有關,更多的加上了一層花開花落、春去秋來的感時之情。例如,著名的《衛風·氓》一篇,分別以“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來暗示女主人公人生的兩個跨度,前者代表青春年華、后者代表年事已衰;又如《國風·唐風·葛生》中“葛生蒙楚,蘞蔓于野”和“葛生蒙棘,蘞蔓于域”兩句,描繪了墳間野草漫生,一片荒蕪的悲涼景象,可以理解成年復一年時間流轉,雖然丈夫離世已久,但女子始終心系愛人。下面以《小雅·采薇》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詩歌前部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剛止”表面上是說薇菜剛才長出來、初生正柔嫩和已經長老了的植物生長狀態,實則暗示時間的不斷推移,表現被迫卷入戰爭之中的個人,無法把握自己命運,思家不得歸的痛苦愁緒。后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運用“楊柳”這一植物意象來寫時令,形象生動地寫出征役時間之長,也暗含戰爭環境嚴酷和征役之苦。
植物意象在《詩經》中的運用既起到了比興、象征等修辭意義,同時兼具點明時間,表現歲月流逝的內容意義,從而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詩經》的情感表達方式,能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詩歌情感。
三、《詩經》中的氣候景物意象
山、水、云、風、雨這些自然景物也是《詩經》中常常出現的自然意象,本文將它們劃歸到氣候景物這一類別。相比動物意象和植物意象,氣候景物意象有著更為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先秦時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對待自然往往是一種既尊敬又害怕的態度,再加上中國自古就有的上神崇拜觀念,此類意象往往用作暗示災難和祈求祭祀。
如《大雅·桑柔》一詩,這是一首勸諫詩,諷刺周厲王暴虐昏庸,任用非人,最終導致政治混亂。詩中“大風有隧,有空大谷”和“大風有隧,貪人敗類”兩句便是運用了“風”氣候景物意象,以此起興,既象征貪利卑鄙的群臣,也暗示著即將到來的社會災難,深刻諷刺了厲王偏愛阿諛奉承他的話語,而聽到忠諫之言就不予理睬;不用善良的人,反以進獻忠言的人為狂悖,最終國家將面臨危亡的結局。
先秦時期,農業勞作占據人民生活的很大比重,“靠天吃飯”導致人們對雨神有濃濃的尊敬、愛戴之情,因此“雨”這一意象往往表示出一種喜悅之情。如《小雅·信南山》這首周王祭祖祈福的樂歌中,“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霖。既優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描寫了冬天陰云密布,雪花紛紛墜落,再加上細雨濛濛的圖景,表現出人民渴望天降雨雪,滋潤莊稼的美好愿望。
四、結束語
《詩經》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中華文化特定發展時期的文化呈現方式。對《詩經》進行深入研究既是一種文化繼承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發展途徑,具有維護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性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孫伯涵. 《詩經》意象論[J]. 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卷缺失(2): 27-33
[2]丁晨. 《詩經》中的動物意象[D]. [出版地不詳]: 蘇州大學, 2006
[3]李亞丹. 《詩經·國風》植物意象研究[D]. [出版地不詳]: 陜西理工學院,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