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利
摘 要 在課改的今天、新的教學思想影響下,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給音樂課堂教學帶來了嶄新的面貌。在課改過程中,我們老師聽了無數次關于新課標解讀的報告,也觀摩了無數堂新理念下的音樂課,教師和學生的表現一律可以用“完滿”二字來形容。激動之余,再走進我們平時的音樂課堂,想到一個問題:每位音樂教師每周都有十二至二十節不等的音樂課,每堂課里都有不同的學生,還能做得堂堂課都這么“完滿”嗎?如果這“完滿”僅僅體現在“公開課”、“展示課”、“評優課”上,那么課改后的音樂課究竟該如何去上?本文意與大家一起探討。
關鍵詞 新課標;音樂;教育;發展走向
中圖分類號:G61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1-0145-01
隨著課程標準的實施,音樂教育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遇,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音樂教師們也正積極地探索新課標下音樂課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但是由于教師對新課標理解的不同,使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音樂課型,比如:忽略音樂課堂的音樂性、過于強調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綜合性、音樂課堂缺乏人文色彩等等。透過這些現象,我就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音樂課堂應首先體現音樂性
勿須多言,音樂性是音樂課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們不能撇開音樂元素來上音樂課。
從內容上來說:為了適應教育發展的趨勢,培養復合型人才,學科間的綜合是有必要的。然而過于強調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綜合,而忽略音樂的主體地位卻又讓音樂課變得滋味全無。的確,學科間的綜合是有必要的,但是我們并不提倡一些無謂的綜合,也不想看到為了綜合而綜合的舉動。那么音樂與相關文化是什么關系?該如何在音樂課堂上體現音樂性呢?筆者認為:首先在理念上把握二者的關系,才能正確的指導實踐。要知道,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綜合是多方面的,音樂與相關文化的關系首先是相輔相承的關系,其次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關系,在音樂課堂中滲透相關文化的知識也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偏差了。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內容進行“滲透”,是突出音樂性的重要途徑。才能不忽略音樂的主體地位。
總之,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音樂課堂都能也都應體現音樂性,表現的方法是多樣的,只要教師把握住以音樂為核心,就能很好的體現音樂性。
二、音樂課堂應始終閃爍人文光彩
我們該用怎樣的方式使音樂課堂閃耀人文光彩呢?
首先,教師的人文素養決定著我們的課堂是否具有人文關懷。教師的人文素養集中體現在如何對待學生上。科學正確地看待學生,要把學生當“人”看,樹立他們自己獨立的人格,有他們自己的主體意識,要相信他們,尊重他們。教師以思想點燃思想,以自由呼喚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寬容培養寬容。教師敬業、奉獻、無私、善良、坦誠、友善、進取、豁達、開朗、向上、積極……老師這一切無聲的品質會像和風的細雨感染甚至感動著學生。
其次,創設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礎。它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還要將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與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心理氛圍合理、有機、巧妙地整合,讓學生沉浸其中。音樂新教材每一個單元的內容安排都是圍繞一個主題來安排的,這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容易就能圍繞這個主題來創設一定的情境。比如:有《理想》、《童年的回憶》、《家鄉美》、《校園里》等等的主題,我們只需結合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或設身處地與音樂中的角色同悲共喜,或渲染氛圍,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意境中,相信學生們能快樂地學習。
三、音樂課堂應始終貫穿情感體驗
記得別林斯基說過一句話:“不管是哪一種音樂都反映一種情感,只要有情感,機械表達的可怕的單調的印象就沒有了。”的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而音樂體驗則是指通過實踐性的音樂活動,使音樂與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產生內在的音樂感覺,這種感覺能撥動人們美的心弦,激發出精神的火花。體驗對豐富感性認識和積累提高理性認識與能力,都有積極的意義。那么我們教師又如何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呢?最直接、最有效的途經就是——創設情境。
人的情感最富感染力,傷心的事、開心的事、憤怒的事、悲傷的事,都能給人們帶來情感上的變化。要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獲得情感的體驗,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個適宜的情境,使學生們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自然流露。創設一種符合課題的情境是比較容易的,比如:《童年的回憶》的主題,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回憶、感受歡樂中動情起來,體驗兒時的童趣。但是讓學生在音樂中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這就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了,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師應抓住每一個情感宣泄點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流露情感。
四、音樂課堂應成為教師展示自己的平臺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音樂文化為主線……”這就說明使學生學習到藝術知識與技能,培養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才是我們音樂課堂所要完成的任務。使學生獲得這些能力當然需要老師的引導。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和教學設施設備的日益完善,我們漸漸地發現,老師們似乎輕松了許多:不用范唱了,只需點一點多媒體歌聲就出來了;也不用鋼琴伴奏了,再點一點多媒體伴奏也有了……長此以往,老師們的基本功漸漸地就退化了,學生們也感受不到音樂老師與其他老師有什么不同了。我們不要失去了表現自己的最后的陣地,要把這種表現當作一種激勵,一個展示自我才華的平臺。不會范唱可以學著范唱,不會伴奏可以學會伴奏。只有不斷的充電,才有不斷的進步。
可見,每個老師對新課標的理解和見解都不盡相同,以上也只是筆者在學習新課標后的一些心得體會。筆者只作拋磚引玉之用,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