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書華
摘 要 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源。弘揚傳統民俗文化,能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并善于從生活中感知和理解民俗文化的精髓。
關鍵詞 民俗文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1-0169-01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筆者在語文“民俗風情”單元教學中遇到了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對當地的傳統節日風俗知之甚少,然而一提到圣誕節、萬圣節等洋節日,卻情緒高漲。中華民俗文化源遠流長,了解民俗文化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乃至增強民族認同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了解優秀民俗文化的內涵,感受民俗文化之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
一、民俗文化受到漠視,是民族文化的失根
民俗,是伴隨人類生產活動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已有非常久遠的歷史。中國民俗有著自己的本土起源,“民俗”一詞在我國古籍《禮記》《史記》《漢書》中已多次出現,可謂由來已久,是中華文化之根。
如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現代化和多元化。而延續了數千年的以農業文明為基礎,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民俗文化,正在漸漸被現代文明和外來文化所吞噬,幾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漠視和摧殘。另外,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學生整日埋首于題海和應試中,雖然能很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考試重點,但是很少能用文化的眼光來看待教材上的各種知識,更不會自覺地培養自己的文化尋根意識。正因如此,我們的民俗文化逐漸缺失。
二、民俗文化內涵豐富,其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
(一)氣候節令的民俗文化
如《大自然的語言》中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的物候現象和立春、立冬等節氣,《看云識天氣》中“東虹轟隆西虹雨”“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農諺,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和生產中感知總結出來的時令氣候的變化規律,幾千年來對推動中國農牧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形成了相關的民俗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二)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傳統節日的民俗在教材中是出現最多的。比如沈從文的《端午日》,作者向我們展現了湘西茶峒族過端午節時賽龍舟、追鴨子,孩子在額上用雄黃酒畫“王”字的民俗畫卷,生動地體現了湘西的淳樸民風,以及合作爭先、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民族傳統的意識形態中,中秋圓月象征著人間美滿團圓,象征著永恒、愛與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這些節慶習俗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傳統技藝的民俗文化
中國民間技藝五花八門,靈巧精湛。比如《口技》中那位口技表演者栩栩如生地模擬出夜間走火時的各種聲音;《核舟記》讓我們領略了核雕工藝的精巧;《社戲》中有讓迅哥兒期盼已久的“年規戲”;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傳統的民俗技藝,也構成了我們豐富而獨特的民族審美藝術。
(四)飲食和服飾的民俗文化
飲食和服飾是極具地方和時代特色的民俗文化。比如《木蘭詩》中的“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表現了北魏時期女子的裝扮;《故鄉》中的小閏土“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是江浙一帶農村孩子的服飾特點。
這些蘊藏在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而且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傳統倫理道德和禮儀文化教育,還能有助于學生感悟到淳樸的人情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民俗文化的熏陶,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措施
(一)立足課堂,開發文本資源
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資源豐厚,教師應重視開發利用,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也能使課堂變得鮮活靈動。
(二)走出課堂,開發社會資源
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探索民俗文化,由小課堂走進大社會,積極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
1.組織“到民間采風”活動
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觀察當地的民俗活動,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禁忌習俗等,了解這些民俗的文化根源。
2.成立專題研究小組
教師可組織學生選取感興趣的話題,組成研究小組,深入研究民俗文化。進行專題研究,學生積極性很高,搜尋的資料豐富多樣。整個活動方案如下:首先,利用教室板報營造民俗文化的氛圍。布置學生把主題相關的內容整合在一起,使整個教室充滿濃濃的民俗韻味。其次,組織學生分組報名。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專題,并自行推舉各組的組長和中心組成員,再安排布置每個成員的研究任務。最后,整理匯總,報告結題。此次活動為期整整一個月,但是每個小組成員都頗有成就感,激發了他們繼承和發揚我國民俗文化精髓的熱情。
(三)親身實踐,弘揚民俗文化
建議學生積極參與到傳統節日的民俗活動中去。比如春節和家人一起寫春聯、貼福字,端午節學習包粽子、制香囊,元宵節親手做湯圓、花燈,清明節跟隨長輩去祭祖,緬懷先人。通過這些活動,能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祖國傳統民俗的豐富內涵,并使民俗文化得以傳承、發揚。
總之,弘揚民俗文化是時代的呼喚,也是語文教學的迫切需要。學習民俗文化,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還能使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審美觀,更重要的是,能喚起現代學生普遍缺失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趙永發.初中語文教學中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