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冉
摘 要 迪士尼動畫電影《木偶奇遇記》改編自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的童話故事,于1940年在美國上映。一般電影在演繹童話時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改編,電影的改編依據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從1880年的童話到1940的動畫,木偶皮諾喬到底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文章從教育觀和社會價值觀方面對《木偶奇遇記》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木偶奇遇記》 童話與電影 教育觀 社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I05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68
Abstract The Disney animated film "the adventures of puppets" was adapted from the fairy tales of the Italy writer Carlo Kolodi, which was sh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0. Generally, there are more or less adaptat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iry tales. The adaptation of movie is based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the fairy tale of 1880 to the 1940 animation. What changes has Pinoche undergon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tale of puppet adventures from the view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values.
Keywords "The Adventures of Puppets"; fairy tales and films; views of education; social values
1 教育觀的變遷
1.1 從說教到身體力行
科洛迪筆下的《木偶奇遇記》中,不論是蟋蟀、還是百靈鳥始終扮演的是一個說教者的角色,比如木偶讓蟋蟀走的時候它還不忘告訴皮諾喬:“孩子不聽父母的話,任意離開家,到頭來絕不會有好結果!他們在這個世界上要倒霉,遲早會后悔的。”“可憐的小傻瓜!如果你光想著玩的話,長大了你就會成為一頭十足的蠢驢,大家都會恥笑你的,難道你愿意這樣嗎?”[1]科洛迪筆下的蟋蟀始終是扮演著一個成人,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在對皮諾喬進行說教、起教化作用的角色。同樣,在迪士尼電影《木偶奇遇記》中,蟋蟀也是一個教化者的角色,但迪士尼電影《木偶奇遇記》中蟋蟀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說教者,更是皮諾喬“行動的良心”,是皮諾喬遇到困難時的幫助者。比如在皮諾喬要去劇院當演員的時候,蟋蟀吉姆尼在說教無效之后,緊跟著皮諾喬去了劇院,在看到皮諾喬成功之后又默默離開,同時因為擔心皮諾喬又返回劇院找到皮諾喬,看到皮諾喬被關在籠子里面后,想盡辦法救他;又如在歡樂島上被皮諾喬的同伴羞辱之后生氣的離開,但看到那些孩子變成驢子被販賣時,又急忙的尋找皮諾喬,使他幸免于難;最后,蟋蟀在得知杰佩托被大鯨魚吞到肚子里時,和皮諾喬一起去大海里尋找鯨魚,面對種種困難,一直沒有拋棄皮諾喬,最終救出杰佩托,一家人終得團圓。
根據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論,[2]蟋蟀扮演的是木偶皮諾喬道德上的“超我”,在選擇去學校和去劇院兩條途徑中,皮諾喬遵循了“本我”,以快樂為原則,想要成為演員。而作為“良知”存在的蟋蟀不只是在口頭上對皮諾喬進行道德說教,更是在行為上給予皮諾喬很大的幫助,比如他想盡各種辦法想把皮諾喬從籠子里救出來,拯救了“本我”的皮諾喬。電影中蟋蟀不只是說教者,更是行為上的幫助者,兒童還不具備道德上的“良知”,所以他們不能分辨對錯,只能隨心選擇,這正是現實世界中成人或者說是父母的任務。兒童是感性思維,所以成人的任務不僅是幫助兒童判斷是非,分辨對錯,更要在行動上給以兒童幫助。面對兒童的成長,人們認識到單純的說教并不能解決問題,因而開始從行為上幫助兒童一起面臨困難,解決問題。
1.2 不變的是教化,改變的是方式
不論是在科迪的童話故事中,還是在迪士尼的動畫電影中,對兒童的規訓和教化主題一直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教化的方式和手段。電影中除了扮演正面角色的蟋蟀對皮諾喬的說教之外,狐貍和貓這兩個“壞人”的角色也加入說教的行列,比如電影中的狐貍和貓不再是書中“瘸腿和瞎眼”的勸皮諾喬不要讀書的狐貍和貓:“你看看我吧,我就為了愚蠢得竟想讀書,結果把一條腿都弄瘸了”、“你看看我吧,我就為了愚蠢得竟想讀書,結果把一只眼都弄瞎了”,而是信誓旦旦地說“學校是一個高貴的地方,如果沒有學校,這個社會還不知道會變成什么樣子。”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教化看電影的孩子們,好像在對孩子們說:“看吧,可以讀書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能夠去這樣一個高貴的地方你們是多么榮幸,所以你們要好好學習。”不僅如此,車夫也加入了教化兒童的行列,他在和狐貍的交易中囑咐:“不學習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在電影中,車夫也變成了說教者的角色。所有的這些情節,不管是正面友好的蟋蟀,還是作為反面人物的狐貍和車夫,都在直接地或間接地向兒童傳遞著一種觀念——兒童就要好好學習,好好讀書,要接受社會文明對你們的規訓。這種將教化與娛樂性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更像是一種“糖衣藥丸”,表面看上去像糖果一樣甜膩,充滿美好。
一般來說,壞人是不愿接受社會對他們的教育的,他們反抗著社會文明對他們的馴化,除非他們進入了監獄,接受社會的另一種規訓方式。[3]然而當象征著現實社會壞人形象的狐貍和車夫都加入了教育兒童的行列,這意味著什么呢?我們應該批判電影的不合邏輯?還是社會對兒童的教化真的到了如此的地步?
1.3 成人行為對兒童的影響加強
科洛迪筆下的小木偶皮諾喬是一個貪玩、擁有極大好奇心、不愛學習的孩子,這些特點是兒童的天性,這些純真的天性是兒童所特有的。然而在迪士尼電影歡樂島的片段中出現了皮諾喬“抽雪茄”的場景——皮諾喬的一條腿搭在桌子上,身體靠著椅背,“熟練地”抽著雪茄,一副銷魂的模樣——這個場景讓人感覺恐怖,不只是因為影片中皮諾喬的行為,更是因為這種行為是對社會的真實反映。“抽煙”這種行為在電影中或顯性或隱性地出現,比如皮諾喬的父親、雜技團老板、狐貍和車夫,還有隱性存在的另外一個男孩的外婆(你吸煙的樣子好像我外婆)。吸煙的行為和兒童貪玩、不愛學習在本質上是不同的,貪玩是兒童的天性,而吸煙是在社會的不良影響之下才出現的不良行為。班杜拉在對行為習得過程的敘述中提出了人類的觀察學習模式,并且,班杜拉在論述觀察學習過程中反應信息的傳遞時指出:不同的示范形式具有不同的效果,用言語難以傳遞圖像及實際行動所具有的同等量的信息,而且圖像和實際行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也比言語描述更為有力。[4]香煙、雪茄是成人世界里面才有的東西,兒童像成人一樣熟練地吸煙,說明了“抽煙”這種行為在成人世界中普遍存在,而且成人并不認為或者并沒有意識到抽煙這種行為是錯誤的行為,從而光明正大地暴露在兒童的世界,兒童在這樣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下以成人為“榜樣”,從而染上不良嗜好。而電影將這種行為以圖像的形式直接展現在眾多的兒童中,又將會對兒童產生何種消極的影響?
2 社會價值觀的變化
2.1 傳統價值觀向現代價值觀的轉變
現代化首先是使一個社會的經濟能力增強和政治能力增強的一種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過程,社會目標的主要目標是經濟增長,而個人的首要目標就是成就動機。能夠使一個社會從貧困走向富裕是現代化具有廣泛吸引力的原因。從前工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所呈現出的文化特征,在韋伯看來就是所有社會領域普遍而深入的理性化,引發了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一種從傳統價值觀( 通常是宗教價值觀) 向著現代價值觀( 通常是法理價值觀) 的轉變。[5]
卡洛·科洛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對基督教有深厚的感情,不可避免的將他的宗教價值觀念反映到童話故事中。其中在第二十七章出現明顯與基督教相關的情節,學校里的七個壞男孩把皮諾喬騙到海邊,將他的書扔進大海并毆打他,皮諾喬指責他們是“七大罪”。根據基督教戒律,七大罪(Seven Sins)是傲慢、淫欲、嫉妒、激怒、吝嗇、貪吃、怠惰。教會認為七大罪是最不可饒恕的罪孽,它們會導致靈魂死亡并受到天罰。[6]電影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反映了時代的特點,與時代要求相融合。電影《木偶奇遇記》中很多地方均體現了濃厚的現代氣息。比如杰佩托的家中“造型各異的鐘表、漂亮的像藝術品的音樂箱、各種各樣的玩具”都反映了由于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杰佩托不再是一個,也不需要是一個一貧如洗、“賣衣買書”的那個窮木匠,他更像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下有格調的藝術家;同時,狐貍和貓也具有了現代社會的色彩,他們在車夫讓他們把貪玩的孩子送到歡樂島去時,第一反應是“這是違法的”,狐貍和貓是現代社會壞人的象征,這反映了現代法律對“壞人”的一種震懾作用,雖然最后他們還是拐賣了皮諾喬,但也說明在他們做壞事之前還是會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科洛迪的童話中交代了狐貍和貓最后的下場——他們的樣子變得認不出來了,那只貓以前裝瞎,這會兒真瞎了。狐貍很老很老,毛幾乎都脫掉,變成了癩皮,連尾巴也沒有了——這給兒童以警示,壞人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然而電影中并沒有交代狐貍和貓的結局——他們到底是被抓緊監獄?還是以繼續拐騙其他的小孩子來謀取不義之財?在法理價值觀的引導下,他們到底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
2.2 電影帶有濃郁的資本主義金錢色彩
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狐貍和貓不再是為了金幣而欺騙皮諾喬的“騙子形象”,而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販賣人口者”,他們通過誘騙的方式把皮諾喬賣給木偶雜技團老板,從而得到一大筆錢;不僅如此,為了得到更多的財富,他們不惜違反法律將皮諾喬再次拐賣送給車夫。木偶團團長也不再是書中那個聽了皮諾喬悲慘故事之后感動得直打噴嚏的食火人,而變成一個為了賺得更多的金錢、壓榨皮諾喬的資本家,皮諾喬有用的時候是他賺錢的工具,而一旦成為舊的木偶,不能再為他的劇團賺錢的時候,就將木偶當成柴火一樣燒掉。他面對金錢時那貪婪的表情、說到木柴時不屑的眼神,把資本主義下的那種“金錢至上”的功利色彩描繪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車夫和狐貍的對話也充滿了金錢的物欲色彩——車夫掏出一袋子金光閃閃的金幣,狐貍的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金幣——在金錢的誘惑下,狐貍和貓不惜以違反法律為代價接受了車夫的交易。在這種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的強烈的對金錢的貪婪和欲望下,電影將這種物欲觀念赤裸裸地呈現在兒童面前,會不會對兒童產生影響,又會對兒童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參考文獻
[1] [意]卡洛·科洛迪著.木偶奇遇記[M].任溶溶,譯.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
[2] 王振宇著.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 [法]米歇爾·福柯著.規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
[4] [美]阿爾伯特·班杜拉著.社會學習理論[M].陳欣銀,李伯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5] 沈杰.西方社會價值觀的變遷:代際更替作為機制[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5.
[6] 陳姝.救贖、成長、再生、解讀《木偶奇遇記》的基督教宗教內涵[J].名作欣賞,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