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采用自編的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問卷對86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幼專學生的人際情緒智力發展現狀,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針對性訪談,收集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情緒感受及處理方式,深入探討適合的教育引導策略。結果顯示:幼專學生人際情緒智力總體發展水平良好,其中人際感知和體驗能力發展水平在中等以上,相對較好,表達評價、調節控制能力相對較弱。90后大專生特殊的成長環境使得她們的生活、交往、文化、情感等都需要在教育中格外重視。
關鍵詞 情緒智力 幼專學生 人際情緒智力
中圖分類號:B84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82
Abstracts In this paper, 865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by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on interpersonal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young students, and to conduct targeted interview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collect some students' emotional feelings and treatment method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strategies of education guid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interpersonal emotion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was good, among which the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ability developed better, and the expression and evaluation were relatively weak. The special growth environment of the post-1990 generation makes their lives, contacts, culture and emotions all need special attention in education.
Keyword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pecial young students; interpersonal emotional intelligence
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膨脹時期,她們渴望交往、渴求理解,人際交往的要求更加強烈,人際互動情境比較復雜,人際關系的質量對她們身心發展的影響也更大。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降低人際交往的挫折感,減少孤獨、寂寞、空虛和恐懼,增強自我價值感和力量感,緩解內心的沖突,同時同齡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可以獲得感情寄托和心靈慰藉。現代家庭教育的期許以及社會的影響使得大部分大學生急切要求自我獨立,由于情緒和認知發展不成熟、不協調導致情緒易沖動,且波動較大,影響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進而對個體人格的發展和思想的成熟產生不良影響。[1]所以關注大學生對人際情緒的感受和認知,掌握她們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和疏通,不僅對她們人際情緒智力的發展有利,更有助于她們個人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對她們人生的成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本文根據研究生畢業論文編制的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問卷的思路,結合幼專學生的特點進行問卷修訂,后對90后幼專大學生的人際情緒智力發展情況進行實證性研究,希望通過研究探討能為90后幼專大學生的人際情緒智力發展提供一些有所助益的建議。
1 人際情緒智力概念
對人際情緒智力的研究既屬于人際關系研究的一個方面,也屬于情緒智力研究的一個方面,是人際關系中指向情緒情感的部分,情緒智力中指向情緒情感的人際部分。人際情緒智力是在人際交往中,個體對自己或者交往對象產生的情緒的認知、協調、整合和調控的能力,其作用是通過感知和體驗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情緒,經過表達和評價形成客觀的人際認知和判斷,對消極情緒進行積極調控,使其保持在交往雙方能夠接納的范圍,以便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交往繼續進行,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展。人際情緒智力主要包括三個維度,分別是基礎的人際感知和體驗能力(即感知與體驗能力),中間層次的人際理解、表達和評價能力(即表達與評價能力),以及交往中需要的高級的移情、合作與協調能力(即調節與控制能力)。
基于以上理解,結合人際關系以及人際智力的概念,根據“情緒智力三維結構理論”中對情緒智力概念的界定,同時為了問卷編制的可操作性,得出人際情緒智力的概念性定義和操作性定義。
人際情緒智力的概念性定義:加工和處理交往過程中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情感的能力。
人際情緒智力的操作性定義:感知和體驗、表達和評價、調節和控制在一定交往環境中自己或他人的積極或消極情緒、情感的能力。[2]
2 幼專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發展現狀
2.1 被試
鄭州幼專學生865名,其中大一學生350人,大二學生300人,大三215人。女生850人,男生15人,獨生子女287人,非獨生子女578人。大一大二為在校就讀學生,大三為在幼兒園實習的學生。
2.2 研究工具
根據研究生畢業論文自編的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問卷,結合鄭州幼專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修訂,最終得到鄭州幼專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問卷調查表。該量表共43道題,其中2道測謊題,包含感知和體驗積極情緒、感知和體驗消極情緒、表達和評價積極情緒、表達和評價消極情緒、調節和控制積極情緒、調節和控制消極情緒六個維度,采用五級對稱評分法,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2.3 調查結果
2.3.1 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發展總體狀況
問卷共包含43個題項,其中三道測謊題,實際用于測量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的有40題,按照5點計分的方式(1、2、3、4、5),滿分為200分。本研究所取的鄭州幼專大學生樣本,其人際情緒智力總分在102~178之間,全距為76,平均分為142.373,標準差為13.201。從整體來看,分數略呈正偏態分布,偏度系數(skewness)為.186,各個維度間的差異較明顯。這表明幼專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發展總體水平良好。為了進一步驗證問卷測驗結果,通過對被試進行集中訪談發現,在感知和體驗自己和她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情緒情感能力上,62%的學生表現較好,但在表達評價自己和她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情緒情感能力上,只有37%的學生能夠做出基本判斷,在調節和控制自己和她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情緒情感能力上,大部分學生感覺力不從心,僅有19%的學生表示自己能夠冷靜、理智地處理,這部分學生絕大多數是學生干部。同時,有43%的學生出現“交往倦怠”,她們表示不愿意費心思去經營所謂的同學關系、朋友關系。
總的來說,幼專學生人際情緒智力發展水平總體上良好,但不同維度的能力表現出不平衡的特點,這可能與人際情緒智力不同維度能力發展的早晚和難易程度有關。人際情緒智力由基礎的感知體驗能力(人人皆能感受)到表達評價能力(部分人能夠表評),再到調節控制能力(很少有人積極調控),難度是逐級遞增,且越來越不易操控。所以,就幼專學生人際情緒智力發展的整體狀況來說,基礎的感知和體驗能力發展是最好的,也符合能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其次是表達和評價的能力,雖然不是很好,但與這一維度其他性質高校的平均發展水平來說,相對較好。而調節和控制能力的發展相對較差,可能與大學生尚未深入體會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有關。總體發展呈現的這種狀況一方面與人際情緒智力不同維度能力發展的先后有關,另一方面與大學生的交往經驗和教育背景有關。
2.3.2 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在性別和年級上的差異
由于問卷調查中男生人數偏少所以沒有對性別進行差異性分析,經過個別訪談,男生普遍表示同學間關系很好,交往很輕松,不存在因為人際交往導致的情緒不良。這可能是和幼專院校男生較少,他們更多地以自己男子漢的身份謙讓女生,不過多計較。而青春期的女生也秉承著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對男生的交往態度更加寬容,更傾向于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異性面前。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在年級上有一定差異,其中大一和大二,以及大二和大三年級沒有顯著差異,大一和大三學生的人際情緒智力發展差異明顯。這和之前在本科院校的調查結果有一些不同,原因可能是幼專的學習內容和學制安排與本科院校有較大差異。經過與不同年級的輔導員、任課老師交流,她們普遍表示,有很多人際情緒智力高、人際交往能力強的學生在剛入校的時候就表現出積極的交往態度,對周圍同學很友好,比較關注自己的言行對周圍同學的影響,這些學生往往會成為班級的班委或年級干部。經過一年學習與磨合,同學之間相互比較了解,也找到了和自己性格秉性相像的朋友,展露自己的真性情,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更加的自然隨意,對她人情緒的感受和自我情緒的控制可能有所減弱,所以大二學生人際情緒智力并沒有顯著的提高。反倒是大三下園實習后變化較大,開始有意識的經營自己的人際關系,注重同學間的友情,再加上面臨畢業,同學間的分離,讓她們更加愿意以積極、樂觀和寬容的心態去看待身邊的同學。
大一新生比較在乎和同學間的關系,她們希望自己周圍的同學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和自己交往,喜歡自己,但卻不愿自己做出讓步或者以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交往關系,交往方法和技巧還有些不成熟,他們更傾向于抱怨自己的同學不尊重、不理解別人,沒有努力想辦法改變同學間不愉快地交往,不和諧的關系,不滿意群體居住。大二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人際交往風格,再加上交往環境和交往對象之間熟悉程度的增加,使得她們已經有了固定的交往群體,每個人的交往風格也被交往群體所熟知,相互間更能夠以寬容和理解態度對待。即使同學間有矛盾也能夠通過自己主動解決或者同學間調節的方式解決,她們中有部分在班級或者年級中扮演著引導者、調和者的角色,通過實際的鍛煉和自身的成長,已經能夠較敏銳地覺察交往過程中同學情緒、情感的變化,并能夠及時地調整交往方式,以此改變因交往產生的不良的情緒感受。但仍然有少數同學存在由于人際往問題導致的身心焦慮,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多的關注和引導。大三學生人際情緒智力較大一大二年級有明顯的提高,進入社會,逐漸發現沒有人甘愿做她們情緒宣泄的對象;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也有了體驗每次發泄不良情緒時帶來的損失,這讓她們不得不更加關注自己和交往對象的情緒變化,積極主動地使用人際交往技巧去應對和調控不同人際環境中可能產生的情緒。同時工作崗位的要求,需要她們時時關注幼兒的身體及心理狀態,與家長溝通較多,她們要不斷地反思和調整自己在與孩子和家長交往時的情緒表現,以便于自己更加勝任自己的工作崗位。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大三的學生人際情緒智力得分較高,也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她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教育引導對策
人際情緒智力作為能力大家族的一員,短期內會相對穩定,但通過學習,積累經驗會有一定的提高。對于可塑性較強的人際情緒智力來說,在大學期間加以培養是可行并且有效的。結合幼專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發展的現狀以及不同年級人際情緒智力發展的特點,我們在平時的教育中要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進行專門性、針對性的引導。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和提升:
3.1 正確認識自身情緒
大學生已經能夠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自我認知、自我感受、自我評價、自我判斷、自我識別,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的交往中感受她人的情緒情感變化,這些自我理解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只有正確認知自我情緒才能更好地在人際交往中發揮其積極作用。[3]幼專大一學生有經過高考壓力后的輕松愉悅,進入新的學習環境對一切都感到新鮮、好奇;有升入大學的自信又有同學間比較產生的自卑;同時沒有考上更好的學校,以及理想中的大學生活與現實的巨大落差等原因又讓她們感覺失望和遺憾。這些情緒都會在交往中被環境或者她人激發,要引導她們積極感受交往中產生的各種情緒,直面情緒給自己和他人產生的影響,也可以通過調整認識、轉移注意力等方法緩解自身對于不良情緒的主觀感受。只有學會感知自身的情緒,才能進一步學會情緒管理、情緒利用和管理她人的情緒。
3.2 合理調控自身情緒
在正確感知自身情緒的基礎上,大學生還應學會自我情緒管理,掌握有效調控不良情緒的方法和手段。大一學生傾向于采用極端的方式體會和表達自身的情緒,有的過多壓抑自身的不良情緒,有的則是無原則地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對于剛入校的大一學生,教師要特別關注來自農村的、家庭貧困的和外在形象不佳的同學,引導和幫助她們適當地自我放松,客觀看待自己的優缺點,積極地進行自我暗示,不被自我反省的情緒感受所困擾。同時多給大一學生創建輕松愉悅的交往環境,構建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平臺,如破冰游戲或者聯歡活動等,讓她們有機會全面地展示自我,也能夠客觀全面地了解身邊的同學。隨著教育引導和同學間交往的深入,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將內省式情緒感覺和表達的方式轉化為同學間相互傾訴,相互安慰。到了大二隨著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提高,更多的學生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她們通過自身的適應方式找到了自己在學校、在集體中的位置,即使偶爾在交往中遇到挫折產生不良情緒,也能通過自身的方式處理好。此時,教師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引導學生掌握和使用調控不良情緒的方法,如合理宣泄、轉移注意力、反向思維、幽默解嘲等,從而達到全面提升個人素質與修養,讓自己成為一個開放、寬容、豁達的人,溫和平靜地看待和處理交往中產生的各種情緒。
3.3 將人際情緒智力教育融入隱性教育中
人際情緒智力的操作維度既有外顯的行為成分,又有內隱的認知成分,所以學校要選擇多種教育手段,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交流和溝通。當然,除了努力在教育引導中培養大學生的人際情緒智力外,還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人際情緒智力發展的實際狀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創造一些實踐鍛煉的機會,讓學生的人際情緒智力水平得到實際鍛煉和提高。學校可以開設相關的心理講座,舉辦談心談話和人際交往案例分析活動,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中,讓學生結合現實情景模擬交流過程,同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移情體驗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會不同交往情境中他人的情緒感受,設身處地地思考,反思調控方法,使大學生的情緒感知、情緒表達和調控、人際交往等能力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切實提高他們的人際情緒智力水平。
參考文獻
[1] 許志紅.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研究——基于壓力與應對的視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03.
[2] 王丹.大學生人際情緒智力問卷的編制與應用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1.7.
[3] 林茂,劉宏偉.大學生情緒智力提升對策研究[J].教育理論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