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道
【摘 要】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小學3-6年級的一門必修課程。這一門課程體現了當前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在新課程體系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價值。然而,至今仍有許多小學沒有認真實施這一門課程。我們又是如何落實這門課程的呢?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舉措;例談;實施結論
【中圖分類號】 G6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8)07-0-01
如何創造性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有的育人功能和實現其學科價值,是考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質量的一項特別重要的、因而也是值得認真探索和研究的工作。
一、創造性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主要舉措
(一)課程管理方式:“科組-導師-小領袖”三位一體
綜合實踐活動涉及年級、學生、教師眾多,如何組織運營,首先要解決的是人數多,任務雜,加之沒有統一的活動時間,整個管理顯得表面化、雜亂化的問題。經過調研與商議,學校專門設立綜合實踐活動科組,統籌管理所有兼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老師,每個老師在項目中擔任唯一的導師,這樣一來,整個管理便顯得有序、有效。
“小領袖輪值”制,是老師們在實踐中總結提煉的一個重要運行方式。輪值小領袖必須對當周的活動全權負責:向團隊闡述活動創意,并落實分工、值日、評價、收集作品等所有管理工作。這樣一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真正成了大班額學科教學之外一個堅實的補充,讓每個孩子都在‘領袖的崗位上得到全面歷練。”
(二)課程資源建設:自主開發與擇優培植結合,項目共享與學生轉崗并行
學校堅信,信任是自主實踐與創新最大的源泉,學校充分下放權力,堅持“我的項目我做主”的策略,鼓勵教師和學生大膽實踐,努力創新,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調整、整改。讓導師和團隊自主開發課程資源。
為了讓豐富的資源的不斷地打磨成優質精品,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對所有資源進行評估,對保留下來的良好資源進行優先培植,具體的策略是:積極推廣導師和團隊成功實踐的項目和學生分享其研究的成果,導師帶領學生轉崗并行。
(三)課程實施策略:落實兩個轉變——變小項目為大綜合,變學校管理為學生服務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主體是學生,課程目標是綜合素養。所以,課程的開發、建設、實施,必須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必須從“綜合”提升出發。為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堅持的第一條原則是:小而深,讓小項目變成大綜合。
教師不是萬能,教師的時間與精力也有限。作為學校,必須努力尋找一個既可盡可能少增加教師負擔,又能讓學生得到充分鍛煉的結合點。鳳凰學校經過幾番摸索,將目光朝向了豐富的校園生活。
學生需要成長,學校也需要管理。如果能將本應教師承擔的一些管理工作有機地轉化為學生成長的平臺,大膽地啟用學生來服務與管理學生,那將是一件“一箭雙雕”的美事。
(四)課程管理智慧:精心組織選題論證會、圓桌研討會、成果推介會,落實過程育人、立體育人
任何一項活動,策劃、實施、總結,是必不可少的三個重要環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同樣必須將這三個板塊一一落實到位。我校主要以三種會議的形式來推進與落實。
選題論證會:由行政或骨干導師組織,同年級全體導師共同評議,提出建議,最后表決裁定。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圓桌研討會:是指一種平等、對話的協商會議形式,與會者不分等級圍圓桌而坐,每個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參加會議。這種形式特別有助于導師之間集思廣義,協作共進。
成果推介會:價值被認可,是實踐者成功感的最大來源。因此,為了讓各個課程項目參與的導師和學生都充滿自信,我校極力打造各種成果推介活動。
(五)課程保障機制:落實制度、檔案、經費、資源、價值五大保障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困難重重。作為學校管理層面,必須想老師所想,急老師所急,為課程的確立、實施、推廣排憂解難,保駕護航。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所取得的成績例談
課程改革最理想的狀態,不是政府行為,不是學校行為,而應該是教師和學生的自覺行為。幾年的上下求索,幾年的潛心實踐,這種課程改革的自覺行為,正在鳳凰學校師生身上靜悄悄地萌芽了。
(一)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生態文明意識、創新意識、科技與人文素養等不斷被喚醒、提升。
學生在《立交橋下空間地帶的合理利用》《鳳凰社區交通安全隱患調查》《無土栽培在校園中的應用實踐》、等項目中,不僅將所學到的數學和科學學科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技能,而且關心社會生活的品質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二)教師的學生觀、反思力和創新精神被不斷點燃和培植。
針對如何讓學生選上更好的主題、老師,又如何讓老師做上更合適的項目,一線的老師們也積極思考起來。如:廖小杏、陳凱華等老師提議,讓老師先定好主題,然后讓同一年級的學生自主選擇老師和主題,如果好的主題學生參與積極,人數眾多,則可以讓多位老師共同開發。這一學期,“研究項目雙選會”應運而生,師生在“自由市場”中找到自己最理想的項目組、合作方。
學校沒有一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業教師,所有團隊教師都由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專業教師兼任,但要真正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自己就不能再當“專家”了,必須不斷地充電,不斷學習,努力讓自己成為博觀約取的“雜家”。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影響力讓“自主、合作、探究”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得到進一步凸現。
如果說,學校“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改革,奏響的是改革的前奏,那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就是學校改革掀起的高潮。在綜合實踐活動不斷提升的師生智慧,如今反哺著課堂教學改革。
數學課堂,真正切切成為師生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舞臺。如老師在上《粉刷墻壁》這課前,要各小組作“粉刷課室墻壁的預算方案”。
語文科組一方面主動地重構教材,如老師的公開課,將單元中的現代詩歌和古代詩歌巧妙地整合起來。研究性學習和主題活動,成為這一科組前進的一個全新動向。
三、實踐和研究結論
經過幾年來的實踐和探索,我們取得的的主要研究結論是:
第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不需要編寫統一的教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只能根據各個學校的具體實際情況以及學校所處區域的各種自然與社會環境,針對師生共同的研究興趣而提出的小課題或大課題,創造性地通過學生的綜合性、研究性的實踐活動,為研究而實踐,在實踐中構建、在實踐中生成、在實踐中研究和對實踐進行研究的一門課程。
第二,正如上述,“行動研究”方法應該是這門課程實施的主要技術路徑、基本方法和主要特征,研究性學習應該貫穿始終。
第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貴在“綜合”,貴在“實踐”,貴在“活動”。我們堅定地認為,這種“活動”必須是以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出發點、具有一定探究目的的實踐與學習活動。
第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能夠促進學生考試學科、考查學科學業成績的提升。學校的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深度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