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記者 白琦瑛 通訊員 孫亞寧 鄧超楠
內蒙古農牧業生產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創新服務方式實現改革發展
近年來,中國化肥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市場需求疲軟、價格持續低迷、國家政策調整、終端消費習慣變化、行業效益大幅下滑,不少生產企業被迫停產。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行業陣痛,供銷合作社系統農資公司經營也是步履維艱。
“化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農資市場復雜多變、經營環境異常惡劣等因素影響著農資企業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農資企業必須創新業務、創新管理,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降本增效。”內蒙古農牧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連喜表示,農資企業未來的發展不能僅局限于農資銷售,應更側重于服務。

農化人員深入田間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技術指導。

公司的植保無人機正在作業。
企業經營“難”在業務利潤低。如何在有效應對行業諸多問題的同時提升利潤,成為內蒙古農資公司新一輪改革的重點。
服務創造價值。內蒙古農資公司在積極開展自營直銷、全面下沉終端服務的基礎上,以“服務第一”為目標,以土地托管為平臺,創新農化服務方式,打造為農服務中心,構建起分工明確、服務靈活的農業服務網絡。
為了將服務送到田間地頭,減少中間環節,公司改變傳統批發經營模式,全面下沉終端進行自營直銷。“我們確立了‘三級服務、一級銷售’的營銷理念,在旗縣運營中心和鄉鎮旗艦店分別開展土地流轉、農化服務和一級、二級配送,在村屯服務社除提供土地流轉、農化服務外,還增加了農資新零售,將農資網絡全部向村屯推進,構建起現代農資終端網絡。”劉連喜介紹,截至2017年底,公司新拓展村屯農超、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為主體的網絡終端1萬家,直面農戶減少了中間商賺差價,既能讓利于農戶,也使公司利潤得到了顯著提升。此外,公司在五原縣試點了B2B連鎖型一站式城鄉在線批發商城“易供銷”商業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在線交易管理服務系統。在此基礎上,公司全面對接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供銷e家等電商平臺,以農資、匯特縣域的實體網絡為依托,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手段完成村(屯)網點終端的建設,全面配合線下農資商品的自營直銷。2017年,電商平臺線上交易額達1500萬元。
現代農資終端網絡初具規模,為公司開展多項服務奠定了基礎。依托網絡優勢,公司整合已有的農資、農機、農膜、農藥等資源,積極適應現代農業需求,拓寬服務范疇,在蒙東、蒙中、蒙西打造48個縣級為農服務中心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為農服務功能,整合創建了集土地流轉與托管中心、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農村電商運營中心、農資商品供應中心、倉儲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購銷服務中心、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心、金融信息服務中心等為一體的縣級標準化為農服務中心10個。目前,依托為農服務中心平臺,公司積極與當地農戶、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主體聯合合作,開展了大量全托管與半托管業務,解決了農戶種植環節上的技術、資金、勞動力等問題。2017年,農資公司與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主體試點簽約托管土地面積達10萬畝,達成托管合作意向的土地面積達30萬畝。
2017年是公司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戰略轉型升級的開局之年。為更好地直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訴求,突出農業社會服務在公司整體經營中的重要地位,公司專門成立了農化服務部,組建了專業團隊,并特聘專家教授5人,組成了講師隊伍,深入田間開展農技、咨詢服務。公司還組建了由11臺無人機和5臺農化專用車構成的無人機植保隊。2017年,公司無人機飛防在內蒙古自治區內及山東、新疆等地作業面積達7萬畝。劉連喜介紹,為了進一步完善農化服務,公司還與內蒙古郵儲銀行、包商銀行及信用社合作,為農戶和經銷商開展小額農資信用貸款業務,設法解決客戶資金短缺和歷年形成的賒銷頑疾。截至目前,共發放農資信用貸款5000余萬元,惠及農戶800余戶。
近年來,土壤質量退化、耕地質量下降已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保護土壤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綜合改革以來,內蒙古農資公司加快特肥、有機肥、生物肥、液態肥、微肥等新型肥料的引進和推廣,挪威雅苒、以色列化工、大北農、美國富美實、日本SDS等全球領先的特肥企業簽約了長期戰略協議,通過試驗田示范,效果顯而易見,逐步被農民消費者接受。
目前,公司可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田間統防統治、試驗示范、技術推廣、莊稼醫院、代耕代收、機撒農藥等農化服務,可為農業生產全過程提供特色服務、定制服務、套餐服務、精準服務。圍繞農化服務,不僅提高了公司盈利水平,還實現了農業生產和企業盈利協調發展、互利雙贏的目標,全面提升了公司的綜合競爭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的商業模式下,企業轉型升級必然要革新管理制度。為了實現新的戰略目標,內蒙古農資公司對組織架構進行了改革。通過組建業務決策委員會,將原有部門整合為化肥事業部、農化服務部、西部事業部、電子商務部等10個事業部,打造48個縣域運營中心、1萬余家村屯級農超、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等網絡終端,將原盟市、旗縣、鄉鎮三級經銷商和加盟店轉型搞倉儲、物流、配送和農化服務,實行大區制、大部制的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減少了管理層級,使政策、信息傳遞速度加快,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時,部門崗位職責更加明確,工作中橫向溝通更加便利,員工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劉連喜介紹,通過對組織架構的改革,專業崗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創新用人制度,構建年輕化團隊,“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成為內蒙古農資公司改革的一大亮點。
據了解,在內蒙古農資公司內部,“80后”成為公司中堅力量,其中許多人已站在中層領導崗位;“90后”也逐漸成長為公司骨干,在具體業務上能夠獨當一面。人員結構的年輕化為內蒙古農資引進發展新思維、打造發展新平臺、應用發展新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何能做到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根據新的戰略目標和業務發展,通過全員競聘競崗和社會化招聘的方式做到適才適位。”劉連喜表示,根據公司業務需求和新的《人事管理辦法》,公司舉行了社會化公開招聘,引進專業優秀人才20人,其中,研究生達到三分之一,有效緩解了公司近幾年集中內退所帶來的人員斷層危機。目前,公司總部員工崗位專業匹配度與改革前相比,由5%提升到了62%,專業人才得以適配為企業發展增添了動力。
為了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公司制定了專門的培訓規劃。2017年,公司創辦“農資大學堂”培訓機構,在員工中海選專業優秀內訓師20余名,外聘專家教授5人,建立了完整的內部培訓體系。一年來,共組織業務專題培訓、新制度講解、新員工入職培訓等20余次,“走出去”學習先進省區經驗5次。通過以學習培訓促進業務發展,有效拓展了員工的職業寬度和廣度,進一步提高了員工為農服務的能力。
人才要引得進來,也要留得長久。為此,內蒙古農資公司制定了《人事管理辦法》和《員工考核與激勵辦法》,在工資改革中實行年薪制,將月薪的50%作為績效進行考核,考核結果除了與績效掛鉤外,還與員工的職務升遷和評先評優掛鉤,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激勵員工在工作中不斷成長。
接下來,公司將進一步優化整合縣級為農服務中心功能,為農業生產全過程提供特色服務、定制服務、套餐服務、精準服務。公司還將打造供銷合作社的無人機4S店,在開展飛防植保等業務同時,開展包括無人機銷售、零配件、維修和售后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