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亞文化視角下的社會行為研究

2018-07-26 18:24:18翟明杰
今傳媒 2018年5期
關鍵詞:亞文化傳播文化

摘 要:文化對人們互動行為的影響是深遠而深刻的,對它的研究及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越來越多元化,亞文化逐漸突出于人們的視野。一方面亞文化影響著其群體成員的社會行為,而另一方面,亞文化群體又同時建構著他們的文化。隨著亞文化群體不斷擴大,其對人們社會行為的影響也越來越普遍,從亞文化視角研究其對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的影響以及亞文化群體對亞文化的建構,顯得必要而迫切。

關鍵詞:文化;亞文化;社會行為;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064-04

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伯明翰學派(Birmingham School)就已經開始關注亞文化(Subculture),尤其是青年亞文化(Youth Subculture),曾是他們的研究焦點。在社會文化發展推動下于主流文化根源中衍生出來的各種亞文化,即使其群體可能常常是處于邊緣或者弱勢,但由于其又常表現為對主流文化和權利的反抗甚至是解構,以及他們的社會行為的傳播,都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產生著強大的沖擊和影響,因而在文化自由和多元發展的今天,對亞文化的研究更有其重大意義與價值。

一、文化與亞文化

文化(culture)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它的定義也多種多樣,可以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界定。從人類學對文化進行定義,被認為是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化定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中最具有權威性的是來自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 Tylor),他認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個復合的整體,它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其他能力和習慣。”[1]克洛依伯和克拉克洪則從歷史的角度定義文化,認為它“從總體上看是指人類創造的財富積累:圖書、繪畫、建筑以及諸如此類,調節我們環境的人文和物理知識,語言,習俗、禮儀系統、倫理,宗教和道德,是通過一代代人建立起來的。”[2]文化還可以被視為“一個有機的能動的總體,它關涉到人們觀察和解釋世界、組織自身、知道行為、提升和豐富生活的種種方式,以及如何確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3]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角度更側重于社會共享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行為特征,“用來指一個民族社會遺產的手工制品、貨物、技術過程、觀念、習慣和價值”,“包括一切習得的行為,智能和知識,社會組織和語言,以及經濟的、道德的和精神的價值系統”,“一個特定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它的法律、經濟結構、巫術、宗教、藝術、知識和教育等”。[4]而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代表人物雷之一的雷蒙·威廉斯(Raymond H. Williams)在其《文化分析》(Cultural Analysis)中闡述文化的“社會”定義時指出,“文化是對一種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這種描述不僅表現藝術和學問中的某些價值和意義,而且也表現為制度和日常生活行為中的某些意義和價值。”[5]

雖然對文化的精確定義說法不一,但從上述各個視角的定義來看,它們是具有共同點的,即我們可以將文化理解和解釋為“是人們在生活中實踐與傳承的思維、行為和組織的方式及其產品”,[6]或者說,“文化就是意義的生產、流通的社會過程和集合總體。”[7]顯然,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和取向。

然而,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侵入與融合甚至變異,出現了許多主流文化(mainstream culture)之外的文化類型——亞文化(Subculture),且逐漸在社會上占據著一定的地位而進入人們的視野并為人們所重視。進而言之,除了主流文化,還可以根據各種亞文化因素將整個社會細分為更小的群體,而這些群體主要由行為方式、風俗習慣以及種族起源等都相同的人們所組成。亞文化也被稱之為次文化、副文化,是某一處于弱勢或邊緣的群體通過風格化或另類化的符號或行為對某一社會中的主導文化進行挑戰或反抗從而建立認同的附屬性文化。[8]亞文化由芝加哥學派最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使用,它具有抵抗性、風格化、邊緣性等特點。當社會上某些群體遭遇到特殊處境與社會上的主導文化、父輩文化等更廣泛的文化發生某種矛盾時,他們會呈現出異端或越軌的傾向。但他們采取的卻不是人們難以接受的激烈和極端的“抵抗”方式,而是較為溫和的“協商”,并且主要體現在消費、休閑和審美等領域,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與社會上的主流文化相比,亞文化的群體多處于社會的邊緣、弱勢以及“地下”等特殊地位,如青少年、下層階級、草根階層、少數民族、同性戀等。[9]

某個特定的亞文化的成員為了生存于更大的在社會整體中,因此他們往往也擁護更大的社會群體中大多數或主流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文化信念。所以,他們是社會中存在的且可識別出來的一個較大又更復雜的一個與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群體。但他們同時又具有區別于同一社會中其他成員的信念、價值觀及風俗習慣。

因而,一個社會或國家的文化構成一般都包含兩個不的部分,一部分是大多數的人們所共同具有的處于社會、國家中心或核心地位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另一部分是某一部分社會成員所特有的獨特的信念、價值觀和風俗習慣。而每一種亞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每種不同的亞文化成員身份都會為這個社會或者國家提供一套獨特的信念、價值觀、態度與風俗習慣及其相應的行為與規范,并且實際上任何一個具有自己獨特的信念、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的群體都可以歸為亞文化。

二、亞文化類型與社會行為

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是一個社會的主流,但是由于亞文化是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因此它具有多種類型,諸如起源于西方上世紀中期的嬉皮士(Hippy)、摩登族(The Mods)、朋克(Punk)等,中國的知青亞文化等;現在的網絡亞文化、同性戀文化、種族亞文化、宗教亞文化和年齡亞文化等。

(一)民族亞文化(National Subculture)

民族的重要性使其可作為一種亞文化的指數,尤其是少數民族。相對于一個社會的主題民族而言,其少數民族的文化則可視為亞文化。如美國是個巨大的移民國家,相比較于美國當地的土著居民以及最早來美洲開辟新大陸的美國人而言,西班牙裔、亞裔美國人是他們較大的少數民族。而中國是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國,漢族是主體民族,而其他的少數民族無論人數的多少,他們的文化相對于漢文化而言,便屬于少數民族亞文化。

依據他們享有的共同語言與文化這個基礎,可以將這些民族亞文化群體看作一個具有獨特行為模式的群體。對于美國而言,從這民族亞文化群體的消費行為來看,有研究證據表明,西班牙裔美國人與祖籍非西班牙裔美國人在一系列重要的購買行為指標上表現出了較大的社會差異。例如,西班牙裔美國消費者較為偏好于大家公認的品牌,并且有在較小的商店購物的習慣。據統計,在紐約大都市地區,超市的商品價格其實是普遍較低的,然而西班牙裔美國人卻花了他們55%的食品開銷在8000多個小食品店里。[10]

另外,對于民族亞文化在媒介接觸行為的差異上,有研究顯示,強烈認同自己為西班牙裔的人,與那些弱認同者相比,前者更頻繁的收看西班牙語媒體的節目,他們更有可能購買名牌,因為他們相對而言更相信品牌,他們也更有可能尋求他人的建議與幫助,另外,他們還更有可能會經常受到家人或朋友的影響,更有可能購買那些專門針對西班牙人而推銷的品牌等。西班牙裔美國人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使用他們所學的第一語言的大眾媒體上。因此,第一語言是西班牙語的那些西班牙裔美國人,表現出更喜歡西班牙語的電視節目、無線電節目、雜志與報紙;而第一語言是英語的那些西班牙裔美國人偏愛使用英語媒體。不過另一方面,盡管美國社會對外來文化者具有很明顯的同化現象,而有些西班牙裔美國人盡管他們完完全全是講兩種語言的人,并且講起英語來甚至可以絲毫不帶任何鄉音,然而他們卻是西班牙語節目的龐大受眾,而且這個現象不論家庭收入如何似乎都依然確實的存在著。

每一個重要的民族亞文化群體都有他們各自的信念、價值觀和風俗習慣,這是他們表現出不同社會行為的依據。

(二)地域亞文化(Regional Subculture)

地域的差異同樣會分離出不同類型的亞文化,尤其是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大國,由于地形與自然上的差異,許多中國人自然就形成了一種地區認同作為描述他人的標志,這些標志通常有助有我們形成對談話者的印象并加深關于該人及其地區的刻板印象。同時也會注意到不同地區在社會互動行為有明顯的不同,如人們總結的“北方人豪爽大方、南方人心思細膩”等;特別是食物上有較大的差異,如北方人以面食為主,而大學的學生來自全國的四面八方,自然也有不少來自于北方,因而在學校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面食館,南方人雖然主食是大米,但是隨著受北方人以及面食館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南方人也吃起了面食;沿海地區及南方人由于氣候炎熱以及食物特點等原因飲食較為清淡,愛喝湯粥等;而北方人則較口重,菜品多放醋、醬油等,油鹽較重。這些研究都明確的表明,地理位置上的差異會形成地域亞文化,從而在行為和習慣上都會出現較大的差異。

(三)種族亞文化(Ethnic Subculture)

若將視角放之世界范圍,種族亞文化在美國表現的尤為顯著。美國是個多種族國家,且種族問題嚴重,存在著的種族亞文化如黑人亞文化、亞裔美國人亞文化、印第安人亞文化等。但在兩者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們在日常生活行為和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差異。

1.黑人亞文化(Black Subculture)

黑人是美國社會較大的少數民族群體,是美國亞文化中最重要的亞文化群體,并且是一個具有差別的亞文化群體,由眾多亞文化群體組成,每一個亞文化群體都有不同的背景、需要、興趣與觀點,以此為細分的每個市場都具有自己不同的需要和口味。

盡管黑人與其他美國人在消費行為上存在著諸多的相似點,但在產品偏好與品牌購買上還是存在一些有意義的差別。如黑人消費者傾向于偏愛流行或時尚的品牌,他們相信名牌,并且不喜歡購買不出名的品牌或大眾化的產品。約三分之二的黑人愿意花更多的錢得到“最好的”產品,哪怕該產品還沒有得到普遍認可時也是如此。

鑒于黑人具有與美國總體人口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因此許多市場營銷人員為補充自己的廣告宣傳的不足而在雜志、報紙與其他媒體上刊登廣告專門指向黑人。

2.亞裔美國人亞文化(Asian American Subculture)

這里的亞裔美國人主要是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菲律賓人、越南人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全球化的深入進行,包括人們普遍認為的美國是個自由、民主的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移民美國,而其中亞裔是增長最快的群體。不過他們雖然移居美國,但畢竟身體里流著的是亞洲人的血液,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行為觀念等依然帶著濃厚的亞洲人色彩。因此亞裔美國人的社會行為帶有明顯亞洲人熱點,他們一般比較注重家庭在生命中的價值,以家庭為中心;同時他們也比較勤勞,尤其是十分強烈的想要過上美國中產階級的那種生活。

在消費上,亞裔美國人較為看重質量,也很愿意購買高質量的商品。當面臨消費決策時,做決定的常常是男人。不過,雖然亞裔美國人相互之間具有很多共同的特點,但是由于他們來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來自不同國家的群體又具有他們各自的行為模式,因為他們畢竟不完全來自于同一個民族。例如,越南裔美國人更傾向于遵守傳統,在面對較為重大的事情時,一般決定權在男人手中;而中國人則更注重集體,傾向于協商,尤其是家庭中的問題,一般是與夫婦雙方共同協商來決定。

(四)年齡亞文化(Age Subculture)

一個人從一個處處依賴他人的小孩成長為一個成人并到一個退休的老市民的過程中,他的行為也在不斷的發生著重大變化。我們將重點剖析具有典型特點的青年亞文化、老年亞文化群體的行為特點。

1.青年亞文化(Youth Subculture)

國內外對青少年的年齡界定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今天一般主要以能否獨立生活作為區分“青年”和“青少年”的標準”。[11]遺傳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在其著作《青春期》(Adolescence,1904)中將青年期鎖定在14~24歲這段從青春期萌動到成年期形成的獨立過渡期,在這期間,青少年的身心會出現混亂、創傷、突變、恐慌等行為表現。[12]因此青年備受人們關注,也曾是伯明翰學派的研究焦點,因為他們認為,“青年文化最能夠反映社會變化的本質特征。”[13]而青年亞文化是在青年人群體中特有的文化形態,“突顯了青年有意識的與占統治地位的主流社會保持區分的抵抗意識,體現了青年的一些具體行為表現形態和文化政治訴求”。[14]芝加哥學派最早對青年亞文化展開研究,并形成了關于越軌人群和越軌行為的越軌亞文化研究等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貝克爾(Howard Becker)在其《局外人》(Outsiders: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1963)一書中提出了“標簽理論”(Labeling Theory)認為,“越軌行為是社會人群互動的產物,越軌行為和越軌人群不是天生就有的,越軌行為是由社會造成的,尤其是由強勢人群造成的”。[15]從一個側面揭示了青年亞文化偏差行為的某些社會成因。到了伯明翰學派,他們綜合調動了階級、性別和種族等多種理論視角,從更深的社會政治語境當中去分析各類青年亞文化行為的符號象征(風格)意義,尤其是“儀式抵抗”雨涵的政治實踐意義。他們逐漸將“青年亞文化”看作某些小眾青年社群戰線日常生活的“有意味的形式”,看作一套構成青年小眾群體特定生活方式的符號系統——“風格”。并且這種風格不僅包括一個群體的衣食住行所用的各類物件,而且包括他們如何穿用這些物的方式,以及這類人共同而特定的言談舉止等符號要素,以試圖挖掘青年亞文化背后的“革命性”能量。伯明翰學派認為,青年亞文化群體都試圖以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去挑戰和顛覆那些占支配地位的階級所擁有的文化“霸權”,是以想象的、象征性的方式“解決”政治社會難題的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16]

現在的青年亞文化,則更多的活躍于網上沖浪等場景中,已經演變成了碎片化、混雜性、短暫性和“無關政治”的“流動身份”。[17]而“以前曾經以為青年亞文化的文化角色是單一的,具有一套為所有成員都認同的共同興趣和信仰,現在則更多強調他們的異質性、多方位滲透性、可變性和短暫性。”[18]

2.老年亞文化(Subculture of the Aging)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國家都出現老齡化社會的趨勢。在任何一個社會,即使從60歲算起,老年人都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群體。雖然人們都說老年人相當于又回到了嬰幼兒時期的自己,然而,他們的社會行為又完全有別于嬰幼兒。他們是具有社會行為能力的人,且經過了數十年的人生經歷,在他們人到老年的時候,他們更多的傾向于基于他們的社會經驗來思考問題和做出行動,如中國的許多古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等。

在決定自己的行為上,個人對自己年齡的感知覺要比其實際年齡有更顯著的重要性。實際上,人們在同一時間里會有許多不同的感知或者認知年齡。尤其是有研究表明,老年消費者具有更年輕的認知年齡,更傾向于認為自己要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老年群體也可以根據動機和重視生活品味來細分,并且研究表明,現在存在著越來越多的“新時代的老年消費者”,他們根據比自己實際年齡小的認知年齡來感受生活、思考問題并采取行動。因此他們往往會做一些比他們年輕的人才會做的事情。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有越來越心態年輕化的趨勢,尤其是科技的發展,老年人也越來越多的學會像年輕人一樣使用電腦上網沖浪,使用智能手機,以使用QQ、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與人聯系。

(五)性別亞文化(Gender Subculture)

默克羅比和嘉柏(McRobbie and Garber,1976)認為,“亞文化中的女性在伯明翰學派亞文化研究中出于缺席狀態”,然而實際上,“盡管亞文化可能是一個由男性主導的現象,但亞文化群體絕不是只屬于男性的”。[19]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性別中也出現了亞文化。

現實生活中,所有的社會都會把某些特征與角色分配給男性,而把另外一些特征與角色分配給女性,從而使性別富有重要的文化內涵。如堅強、擔當、膽量等向來就是男性的特征,而干凈、乖巧、溫柔等是典型的女性特征;男性在歷史上的角色是保家衛國、養家糊口,女性則是操持家務、照料孩子。而在每個社會里,商品也與某個性別成員強烈的相關。香煙、領帶等曾被認為是男性專用,但現在隨處可見女性香煙,出于工作需要很多女性也要佩戴領帶;香水、手鐲等一般被認為是女性專用品,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男性也使用香水和飾品。紋身等也曾經是男性的專屬,現在也越來越多的女性有紋身的行為,以彰顯其個性,作為一種外顯的自我表達方式。另一方面,長頭發包括扎頭發、耳環首飾以及單手挎包等,傳統中只是女性的行為,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男性留長發和扎辮子,也打耳洞戴耳環或者手鐲,也同女性一樣穿緊身褲和挎單肩挎包。曾經被認為是性別的專用商品,現在大多數與性別角色的聯系已經或者完全沒有了或者正在退化,原本的那種主流些特征和角色許多已經變得與個體不再相關。

(六)網絡亞文化(Internet Subculture)

網絡亞文化是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而興起的亞文化類型,指的是“在網絡中形成、發展,并借助于互聯網絡和網絡技術傳播和再生的亞文化形態”。[20]它包含以網絡為載體而產生的語言符號、規范和組織群體形式等精神和物質性質的亞文化形態。網絡文化實際上也有主文化與亞文化之分,不過這里所要探討的網絡亞文化是相對于現實社會中的主流文化而言的。隨著互聯網絡的迅速而深入的發展,網絡文化成為了人們不可忽視的亞文化類型。并且這種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出現的文化,越來越全面而深入的對現實社會生活中人們傳統的觀念和行為產生重大的沖擊和影響,甚至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和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網絡時代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席那,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甘心情愿的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悄無聲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21]網絡亞文化是相對獨立性現實世界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對現實的反抗和批判的,與網絡一樣開放多元的文化。網絡即時聊天、網絡游戲、具有反叛和顛覆性質的惡搞、炫目與自戀的拍客、代表著戲劇化青春的COSPLAY、二次元世界迷狂的御宅,以及比特世界幽靈的黑客等等,都是它典型的表現形式。

網絡亞文化很多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同時又更大的影響和作用于現實社會。由于網絡的虛擬和匿名的身份特征,使得人們在網絡上的行為極大的有別于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從而才有了在一定程度上顛覆、惡搞甚至是消解主流文化的特點。這對創新和豐富現實生活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不過,消極的網絡文化同樣也會產生負影響,尤其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重者可能會導致違法犯罪。

(七)宗教亞文化(Religious Subcultures)

宗教亞文化或許是除了社會主流文化意外對一個人的行為的規制影響和作用最大的亞文化了。信仰宗教的人,宗教的教義對他的影響是強大的,因此屬于某個宗教群體的成員經常會受到自己宗教信仰的影響而做出相應的行為。尤其普遍的是,在慶賀各種宗教節日時,此時人們的行為會直接受到宗教的影響,人們會制作或者購買具有宗教象征性與宗教意義的物品,如每年的圣誕節已經成為每年禮品銷售圣誕老人、圣誕樹、圣誕帽等物品的主要節日。而更有甚者,本身并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能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從而有時候,宗教要求或實踐的意義會超出其最初的宗旨。如食品包裝上含有清真符號是食物符合飲食教規的標志,這些食品對于非伊斯蘭教或者五宗教信仰的人來說,通常被認為是純潔與健康的,因為這種符號是對伊斯蘭教宗教信仰的一種證明。人們普遍認為有清真標志的食物是衛生和安全的。

三、結 語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個性,是在生活于社會實踐中長期以來形成的信念、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的總和,對一個社會中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某種程度上的規制作用,這種作用又是潛在的、深遠而強大的。而亞文化是一個有區別的文化群體,它是更大的更復雜的社會中可以明確識別的部分,該群體的成員擁有使他們與同一社會的其他成員區分開來的信念、價值觀與風俗習慣,具有著屬于他們那個特定群體中的特定行為方式。因此,亞文化分析不僅讓我們了解某個特定的亞文化群體成員們所共同具有的特定需要、動機、知覺與態度,從而理解特定亞文化群體的特定行為,也是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亞文化群體更好的進行社會互動與交流變得有據可循。亞文化群體的社會行為構建了亞文化,而亞文化又反過來影響著亞文化群體的社會行為方式。

參考文獻:

[1](英)Edward B. Tylor: The Origins of Culture[M]. New York: Harper &Row;, 1958:1.

[2](英)A. Kroeber and C.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New York:Vintage Books,1963:83.

[3](加)D. Paul Schafer. Culture: Beacon of the Future[M]. Twickenhan: Adamantine Press,1998:41.

[4](美)Paul J. Braisted. Culture Cooperation: Keynote of the Coming Age[M]. New Haven: The Edward W. Hazen Foundation,1945:6.

[5]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27.

[6]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4.

[7]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14.

[8]陶東風,胡疆鋒主編.亞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

[9]胡疆鋒,陸道夫. 抵抗·風格·收編——英國伯明翰學派亞文化理論關鍵詞解讀[J]. 南京社會科學,2006,(04):87-92.

[10](美)Leon G. Schiffman, Leslie Lazar Kanuk.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M].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2001:348-349.

[11](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_哈里斯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文化譯介小組譯.亞文化之后:對于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4.

[12](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_哈里斯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文化譯介小組譯.亞文化之后:對于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5.

[13](英)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nculture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Hutchinson,1976:27.

[14](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_哈里斯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文化譯介小組譯.亞文化之后:對于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3.

[15](英)Howard Becker.Outsiders: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M].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1963:9.

[16](英)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nculture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2006:37.

[17](英)David Muggleton & Rupert Weinzierl, eds.. The Post- subcultures Reader [M]. Oxford&New; York:Berg Publishers, 2003:52.

[18](澳)Ken Gelder,ed..The subcultures reader,2nd Ed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11.

[19](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_哈里斯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文化譯介小組譯.亞文化之后:對于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8.

[20]王凱.網絡亞文化現象理論解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0.

[21](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

[責任編輯:思涵]

作者簡介:翟明杰,男,云南大學新聞學院文化傳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社會與文化傳播研究。]

猜你喜歡
亞文化傳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抽象話:網絡語言新興亞文化探尋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2:28
誰遠誰近?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當代傳播視野下的昆曲現象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傳播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6: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 99视频只有精品| 日韩视频免费| www.av男人.com|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亚洲91精品视频|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不卡网亚洲无码|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一本综合久久|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久久男人资源站|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丝袜|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香蕉网久久|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青青草91视频| 亚洲二三区| 精品1区2区3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男女精品视频| 国产色伊人|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综合网| 国产91av在线|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五月天久久综合| 亚洲三级a| 国产导航在线| 538国产在线|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最新网址|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久久综合干| 亚洲无限乱码|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性|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