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劍英
近年來,國家在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出臺了一系配套優惠政策,特別是財稅方面的優惠政策,以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但由于中小企業會計核算體系、內部控制體系的問題,企業的風險也在增加。因此,需要對高新技術企業風險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對“三項比例”進行審核,對加強企業風險管控提出建議;促使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并且完善企業風險的內部控制機制。
隨著世界性的競爭愈演愈烈,科學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各國紛紛推出一系列的法規政策,激勵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創新。我國2008年實行的新企業所得稅法中最大一項的法定優惠就是“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即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2017年5月,財稅【2017】34號文規定: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75%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在上述期間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75%在稅前攤銷。政策同樣適用科技型中小高新技術企業。
上述眾多政策無不體現出對高新技術型產業的大力扶植,由此眾多高新技術企業應運而生。本文以筆者所在單位為案例,探究目前高新技術企業中存在的風險問題,對高新技術企業風險管控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高新技術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及風險分析
筆者所在公司創業之初,就以國內著名高校的研究所為技術依托,擁有多項專屬于
公司的知識產權,很多產品是國內第一或唯一,是一家典型的科技型企業。但2008年初次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前,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普遍有的問題與風險同樣存在。
(一)缺乏研發活動的組織管理能力
由于企業沒有專門的部門或人員負責對新產品、新工藝組織實施,導致研發過程記錄不全。明明有很多資金投入研發,財務卻無從分辨,只能體現在產品的成本中,致使產品初期成本失真。
(二)研發費用歸集不合理,真實性難以判斷
研發費用的核算在財務部門,但由于核算流程、管理制度、相關部門配合等各方面的原因,實際過程中,有可能將其他費用加入研發費用;也有可能不是分項目分科目分別核算研發費用,研發費用金額從賬冊各科目中整理而來。
(三)高新技術產品收人的確認難度較高
由于許多申報企業總帳和明細帳并沒有對高新與非高新收入有明確的劃分,且對于收入核算明細記錄不詳實,未設置專門的高新技術產品收入明細,造成未正確計算高新技術產品收入的情況。在進行總收入統計時,企業直接將主營業務收入確認為總收入,未能將其它業務收入一并計入至總收入。這造成了高新技術產品交易真實性難以判斷的情況。例如:有關交易存在與否,涉及到異常或非商業慣例的交易行為存在與否,對于關聯交易的價格與其他客戶的價格比較合理與否。
(四)研發人員比例造假現象
部分企業存在將一部分內勤工作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生產員工以及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或是兼職從事科研工作的員工,包含在科技研發人員之列;在科技人員中,對外聘科研人員或離職人員難判斷能否達到到崗183天的時間要求;企業當年職工總數只按照簽訂勞動合同的人數計算等情況。
建立高新技術企業風險控制的具體方法
筆者所在公司從國家出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國科發火[2008]362號)起,至去年的重新認定,一直很順利地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多年來享受所得稅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為企業快速發展積攢了經濟與聲譽基礎。公司在風險管控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幾項。
(一)加強研發項目的立項工作
公司在研發部門中成立項目組,成員包括市場、技術、財務分析師,每年年末根據市場的需求定下產品方向。項目組在財務部的配合下完成研發項目的可行性分析報告,次年年初報總經理辦公會議討論。確定后,項目組確立立項書,內容根據可行性報告填寫,包括:項目名稱、研發期限、研發內容、研發人員、經費投入、主要技術指標與項目成功后的經濟指標等,由各項目負責人與總經理審批。同時,將確認后的立項書交給財務部;財務部負責項目費用統計與向上級機關備案等工作。
(二)完善財務對研發費用的核算工作
研發費用的準確歸集,對財務人員的要求相對較高。除要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外,還需對研發項目有較深的理解,并能準確判定相關投入的轉化成果,從財務的角度去指導相關部門。筆者單位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依據國家相關制度,建立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管理辦法”,完善研發費用的支出規范和會計核算工作;財務部根據制度,對照立項書,建立研發項目檔,按各項目實際發生額準確記錄。
2、加強學習,認真實施研發費用管理核算規程。由于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會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業務,財務核算上存在較多的差異,建立學習群,了解國家新政策,討論工作中碰到的難點等,以提高工作能力,降低企業的稅收風險。
3、發揮各部門的協同作用。研發支出歸屬的準確與否,需要相關部門的配合,明確以下幾項:嚴禁材料從生產過程中領用,各項目領料人在倉庫的領料單上注明項目名稱;做好技術人員的工時統計,為同一技術人員參與不同研發項目的工資分配做依據;對各項目共用的設備折舊與水電費,采用項目當月投入工時分攤成本;會計人員審核研發支出的其他費用,要求對所報銷的憑證上注明項目名稱及用途。
(三)強化各部門問的溝通,保障高新技術產品收人實現的確認
針對以前市場、財務、研發部各自為政,高新產品收入事實有實現,財務賬面未反映的現象,公司在項目管理制度中明確:由研發部門填寫“信息傳遞單”,明確項目轉化成果中的產品與專利名稱;財務部據此設立高新技術產品的項目檔;按市場部的“開票通知單”,將各產品的銷售收入進行匯總。其次,審核關聯企業交易的價格,對低于產品平均利潤率的,財務作不予開票的處理,在得到市場部合理解釋后再確認開票并計算收入。
(四)穩固研發團隊,擴充新鮮血液的補給
高新技術企業離不開創新型研發團隊。為穩固研發團隊,鼓勵創新,公司相繼出臺了“研發人員績效管理辦法”、 “知識產權管理辦法”等制度,明確項目獲得專利、轉化為量產產品后的獎勵。其次,由于企業的發展,公司每年從高等院校招募10-20名相關業務的技術人才,擴充研發團隊。同時,公司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聘請學校一流教授來公司兼職。幾年來,項目研發人員(不含兼職)占公司總人數的比例維持在30%。
研發人員、研發費用、高新產品收入三項比例是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最基本要求。企業應依據自身需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并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對項目進行專項管理,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