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錦華
文章在分析了泉州市地質災害概況和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對泉州市近五年來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存在主要問題的調查研究,結合泉州市地質災害隱患的特點和防治現狀,提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對策與建議。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東南部,由于地處歐亞大陸板塊東部邊緣地帶,境內地質條件復雜,地質構造活動強烈,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具有發育地質災害的自然地理條件。近年來區域經濟高速發展,國土開發強度不斷加大,大規模的工程建設、資源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地質環境的破壞,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形勢不容樂觀。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扎實推進,尤其是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這對防范各種地質災害和減少災害損失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通過對泉州市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現狀和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結合區域發展實際和地質災害防治特點進行對策研究,可為今后進一步提升泉州市的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提供參考。
1泉州市地質災害概況
泉州市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全市地質災害隱患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即洛江、南安的西北部和安溪、永春、德化等區域,其他縣(市、區)也有分布。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集中在房前屋后高陡邊坡、低洼地帶、山邊、河邊、溝口、低等級公路兩側等區域,防治形勢比較嚴峻。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共有地質災害點1726處,高陡邊坡點7818處,共計1.58萬戶7.92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威脅。全市地質災害隱患主要以房前屋后高陡邊坡為主,約占總數的83.7%,崩塌、滑坡次之,約占總數的14.8%,還有少量的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穩定斜坡。2013年至2017年,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78起,其中滑坡55起、崩塌20起、泥石流2起、地面塌陷1起,共造成10死5傷,直接經濟損失500多萬元。
2泉州市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現狀
2.1完成地質災害詳細調查
泉州市于2015年完成以縣為單位的全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1:50000)工作,并通過年度經常性的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工作,以及對新出現的災情險情開展應急調查,摸清了直接威脅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地災類型、規模和分布,實現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實施動態管理,建立和更新泉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數據庫,適時調整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同時,依托福建省地質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地質災害相關數據、信息的數字化管理、資源共享和實時更新,大大提高了全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效率和相關決策的科學性。
2.2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和預案體系
泉州市目前已建立市、縣兩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報系統,經過幾年的不斷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較為精細地細化到鄉(鎮)一級。通過總結分析往年工作經驗,2015年泉州市國土和氣象部門制訂了《泉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發布標準(試行)》,綜合實時雨量和預測雨量等氣象情況,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預警水平,為地方政府轉移群眾、應急準備等工作提供參考。市、縣兩級政府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各鄉鎮的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預案等預案體系不斷健全,地質災害應急演練趨于常規化、經常化,地質災害防災水平和應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3實施地質災害居民搬遷和工程治理
泉州市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加大財政投入,以資金補助、減免相關款項等方式逐步實施地質災害隱患點居民搬遷安置工程。據統計,2012年至2016年,全市共搬遷安置了413處地質災害點的830戶3640名居民,累計投入資金1.37億元,其中市級財政補助682萬元,新建住宅面積11.29萬平方米。同時,泉州市在市、縣財政投入資金的基礎上,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財政補助,開展重大地質災害點的工程治理。2012年至2016年,全市共實施重大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10個,共獲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2240萬元。
3泉州市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存在問題
3.1地質災害防救聯合體系建設亟待完善
目前,在泉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行政管理體系中,國土、住建、交通、水利、氣象、民政等防災管理部門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個別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缺乏統一協調和防災合力,氣象水文信息和防災減災信息等方面的共享機制尚未形成,防災減災資源缺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應急救災方面的工作銜接不夠緊密,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的工作機制和聯合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
3.2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力量比較薄弱
由于泉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在偏遠山區,受人員、設備、交通等條件的制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雖然縣、鄉兩級政府均有地災防治工作人員,但人員數量與所轄范圍內的地災點數量不相匹配,專業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具備地災防治相關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更是欠缺。部分地質災害監測人員的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專業培訓和指導,監測工作不夠規范,影響了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3.3地災防治資金投入不足且結構不合理
泉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點多面廣,主要分布在經濟較不發達的山區地帶,政府財力有限,一些縣(市、區)是在遇到險情或災情時才由政府臨時調撥資金。許多重大地質災害危險點的勘察、監測、治理、搬遷等工作經費捉襟見肘,項目無法及時開展。“重救災,輕預防”的資金結構也不盡合理,救災資金投入較多,預防資金投入有限,無法應對全市嚴峻的地災防治形勢。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特別是治理項目資金,很大部分靠上級補助,補助范圍常常無法滿足防治需要。
4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對策與建議
4.1整合防災減災資源,健全防災減災預警體系
要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必須加強政府各有關部門間的協作和聯動,充分利用已有防災減災資源,實行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防災效益。泉州市目前已建成的“泉州市晉江洪水預警報系統”,其雨量監測站已達80多處,加上氣象、水文等部門已有的雨情、水情等監測站點,雨量監測站已覆蓋全市范圍,可迅速、及時、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雨、洪時空分布狀況和發展趨勢。通過全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也已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市的群測群防的監測網絡節點,只要整合這些防災減災資源,基本可形成具有泉州市地方特色的地質災害的預警體系。
4.2依托專業技術隊伍,提高防災減災科技水平
針對目前地質災害防治人員不足、專業不強的局面,可以通過調動從事地災防治的專業單位、企業力量,由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明晰責任和義務,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監督,專業隊伍負責具體實施并對成果負責,參與到全市的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搬遷治理方案制定等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工作。針對當前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手段不多、能力不足的問題,要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和投入,建立互聯互通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臺,可利用云平臺、大數據、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分級分類監測,逐步實現群專結合、專業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局面。
4.3加強宣傳教育培訓,提高地質災害防災意識
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工作是地質災害減災非工程措施的重要內容,是一項長期任務。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重點應放在山區鄉鎮、農村和中小學,重點針對基層鄉鎮干部、村干部和群測群防人員。要長期與集中宣傳相結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地進行廣泛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范和應急自救等方面的知識。同時,經常組織各級政府有關行政領導和工作人員進行輪訓,使他們基本掌握防災減災工作方面的有關要求和規范,增強地質災害防治的主動性和科學性。
4.4推進地災防治社會化,建立多元資金投入機制
防災減災是一項廣泛的社會系統工程,推進減災社會化,是現代災害科學的重要觀點。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籌集,應該在“誰誘發,誰治理、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下,通過拓寬防治資金投入渠道,采取政府出資和社會、企業、個人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的多元化投資方式。通過增加財政投入,積極爭取上級補助資金,大力開展地質災害搬遷治理工程,加大對搬遷戶、治理項目以及簡易降險的扶持力度。地質災害防治還可適時引入災害保險機制,通過實施范圍廣泛的災害保險,幫助受災單位和家庭恢復生產、生活,達到對當事人減輕經濟損失和穩定社會的目的。
泉州市作為福建省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地區之一,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針對泉州市地質災害特點和防災減災現狀,今后泉州市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要著重通過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統籌管理能力,增加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提高防災減災技術力量和科技水平,盡快形成科學完善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的綜合化和社會化,從而提高泉州市的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