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升 張昊辰


信息化建設在當前高職教材建設方面中已經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依托移動網絡環境進行課程的信息化建設,開發出一套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展現教師風采、緩解教學資源緊缺的矛盾,使教材內容更為形象、生動,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理論基礎和研究過程
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開發完成后,在實驗條件下可以完成數據采集后,下一步需要驗證其推廣使用可行性。其可行性研究的思路是:將該成果提供給在校學生進行試用,根據計劃行為理論( Theory ofPlanned Behavior,TPB),設計一套合理的調查問卷,調查用戶的適用意愿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得出一整套分析論證結論,為進一步推廣使用提供參考意見和建議。
計劃行為理論(TPB)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人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的。TPB認為人的行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的結果。其中態度( Attitude)、主觀規范( Subjective Norm)、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TPB理論中五要素中決定行為意向的3個主要變量,態度越積極、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覺行為控制越強,行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按著TBP理論對本研究構建模型如下圖:
本次調研采用試用演示與調研分析同時進行的方式,在良好溝通的前提下,演示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開發的實用效果,并同時收集調研問卷79份。
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為TBP模型3要素中的7個指標(新教材的認識度、新教材的認可度、學院對電子化教材的引導、其他院校的示范、軟硬件條件、操作復雜度、結果效率認可度)。
根據TPB理論的三要素,新教材的認識度、新教材的認可度、學院對電子化教材的引導、其他院校的示范、軟硬件條件、操作復雜度、結果效率認可度是影響一項新技術在推廣和使用中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針對這些項目設計了調研項,每個指標設定2個具體問題,用以驗證這些項目因素對該技術的使用推廣產生的影響。
根據以上分析要素構建學生對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使用意愿的實證模型:
使用意愿Y=f( X1,X2,X3)
其中X1,X2,X3分別為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所列問題指標的加權平均值。
研究過程及結論:
本研究的被解釋變量是學生對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使用意愿,其結果為可行和不可行,為離散變量。本研究利用將采集的數據樣本代入IBM SPSS Statistics21,對數據處理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其結果見下表:
1、行為態度的顯著性水平較高,與預期結果基本一致,說明行為態度認知在新技術的推廣和使用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應,如果學生從主觀上能夠認識到新教材可以為其帶來便利,就會愿意積極接受新教材。
3、主觀規范的顯著性水平較高,與預期結果基本一致,說明在校學生容易感受到來自外部的環境壓力,包括學院的大力引導信息化教材建設;包括其他高職院校,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的引入已經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新的興趣點,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這些都可以理解為影響應用者對新教材應用意愿的正向影響因素,當學生感受到來自于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帶給自身的變革后就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應用中。
4、知覺行為控制顯著水平較高,從軟硬件條件、操作復雜度、結果效率認可度上來看,具備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應用條件且有一定微信應用能力的學生對其認可度較高,應用意愿顯著增長。
二、結論與建議
1、 加大宣傳和學院的引導。通過結論我們可以看到,學生能夠認識到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具有顯著優勢就會積極的應用,因此需要學校的宣傳和引導。通過引導和推動,使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在高職類院校中得以廣泛應用。
2、確立標桿示范。從主觀規范的顯著性來看,當學生來自周圍的外部壓力后,會有顯著的正向參與心理,通過確定示范標桿,推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使用當中。通過調研,找到部分具有強烈使用意愿、軟硬件條件具備的班級進行廣泛的推廣使用。當其他班級的學生能夠切實認可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能夠帶來學習上的方便,勢必打消使用顧慮,必將帶動其他學生在更大范圍內的普及與應用。
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建設作為高校教材建設的一部分,借用最前沿、最流行、最容易被學生接收方式進行教材的改革才是教材建設必然的出路,只有這樣,本文通過計劃行為理論模型(TBP)構建實證模型,通過統計分析的方法獲得最終關于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使用意愿的可行性研究結論,為推廣基于微信的電子化教材的使用的提供一個新的參考方案,更好落實了教育部關于教材電子化建設的意見,更好的為高職院校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