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文元 許曉青
隨著技術進步和資本全球化使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城市迅速發展,而鄉村空間功能還欠缺。為實現新農村和美麗鄉村,我們必須反思鄉村空間,分析鄉村空間中的農村居民點空間分異。“空間的生產”就是“(社會)空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產品,每一種特定的社會都歷史性地生產屬于自己的特定空間產品。社會生產的主導實踐方式決定著空間生產的方式”。泉州的農村居民點空間形態變遷大致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即自然經濟主導下的鄉村自主空間生產、市場經濟推動下的空間生產和政府主導資本參與下的空間生產。
1、自然經濟主導下的鄉村自主農居點空間生產(1978-1990年)
改革開放前,由于泉州市地處東南海防前線,國家投入少,加上人多地少,經濟結構單一,縣域經濟基礎薄弱,農業型、資源型、封閉型特征十分明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泉州市致力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發揮僑臺、人文、區位、資源等先天優勢,以鄉鎮企業的大發展帶動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大發展,使得鄉村發展動力和生產方式的轉向,泉州市鄉村的空間形態也發生變化,使得農村居民點空間隨之發生改變。
①鄉村工業空間的生產。從一種生產方式轉到另一種生產方式將帶來新空間的生產。空間中的生產影響甚至決定著空間本身的生產,空間中物質生產的擴大必將帶來空間自身的生產。伴隨鄉村工業的快速發展,鄉村兩級工業用地急劇擴展,泉州鄉村“生活居住+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三位一體的聚落功能形成。空間方面,從普通的日常必需的住宅面積上擴充到有一部分的鄉村工業用地,這部分用地緊挨著村民的住房,或利用空閑的村集體土地進行村級企業的建設。數據方面,全市的居民點用地由1980年的2.9萬公頃,增加到2000年的4萬公頃,增長率為37.93%,此時居民點占建設用地總量為49.58%。
②鄉村居住空間的生產。物質生產程度決定著社會生活狀況,隨著物質生產擴大必然帶來社會生活的擴張,物質資料生產越來越豐富必然給人們社會生活帶來方便和滿足,這在鄉村空間中首先表現為農民居住空間的大幅度擴張。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農村家庭收入不斷增加、人口再生產等共同作用下,泉州鄉村紛紛進行土房變磚房。此時的農村居民點居住空間,從村莊布局、公共設施、住宅、景觀環境等方面得到較大改善,此時的鄉村居住空間生產基本是在原有的村莊范圍內開展的。
2、市場經濟推動下的農居點空間生產(1991-2000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好。泉州市發展格局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運行機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產業結構由單一的農業主導型向多元化工業主導型轉變。
①鄉村集體企業的“去鄉村化”導致鄉村發展動力整體弱化。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泉州集體企業紛紛進行改制,使得鄉鎮集體企業在法理上解除了企業與鄉村社區的社會關系,完成了向民營企業蛻變的過程。在由“村社身份”轉向“自由身份”后,一些民營企業擴大廠房,建立專業獨立的廠房;將舊有的廠房進行翻新改建,或購置成為自己的獨立的生產運營場所,這就在更大空間尺度上進行產業集聚。使得民營企業的“去鄉村化”,導致鄉村發展動力明顯弱化。
②資本空間化加快了泉州工業化進程,新的空間形式不斷被生產出來。該時期大量涌入的外來資本和“用腳投票”的民營企業傾向于在優勢區位上集中,并產生了新的空間組織形式。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各級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的蓬勃興起。由于受到資本的作用,農村居民點逐漸圍繞著小城鎮和工業開發區等經濟發展的地方聚集。
③空間資本化加快了城鎮化進程.城市空間急劇擴張。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在城市經營理念的指導下,土地(空間)資源不僅成為資本增值的重要手段,也成為地方政府“生財”最重要的資源。資本、權力與空間不斷深度“聯姻”,推動“空間中的生產”(Production in Space)轉向“空間自身生產”(Production of Space)。到了2000年,泉州的鄉村居住空間,逐漸由“磚房變成樓房”村莊內部的居住空間也成為面積稍微大的獨立的生活空間了。
3、政府主導資本參與下的農居點空間生產(2000年至今)
空間是社會的容器,空間被視為一種可以增值的商品,我們必須要對空間進行規劃和設計才能得到其剩余價值,實現其自身價值,因此空間規劃和設計是空間生產的重要環節。2000年以來,泉州市進行農民居住向新型鄉村社區集中、鄉村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用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以鄉村規劃為龍頭、以鄉村集中居住社區建設為重點,泉州鄉村空間形態變遷進入地方政府主導的時代。政府主導下的鄉村規劃徹底解構了傳統鄉村空間,使得農村居民點空間沿著政策制定的方向前進,此時的農村居民點空間在有序和規劃的控制下進行空間生產。此時泉州規劃鄉村居民點數量由20914個減少至2517個,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全市城鄉建設用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由2005年的9.46%分別調整到2010年的10.17%和2020年的11.74%,其中:農村居民點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維持在5.5%左右。按照列斐伏爾的觀點,空間不僅具有使用價值,還具有交換價值。空間生產更關注的是空間的交換價值,只有作為交換價值,空間才能被大規模地“生產”出來。按照空間交換價值優先于空間使用價值的邏輯,泉州地方政府積極、主動推動集體建設用地流轉。
泉州市農村居民點歷經鄉村自主空間生產、市場經濟推動下的空間生產和政府主導資本參與下的空間生產三種空間形態,其主要特點是空間形態從分散到集中、以村莊和城鎮為中心的集中規劃、在新形勢下,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農村居民點空間規模在穩定的前提條件下,面積有所減少,但其中的空間功能在不斷完善和優化,其結構也在不斷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