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草
自2016年5月1日起,房地產、建筑、金融、生活服務等行業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工作,作為地方財政收入主體稅種的營業稅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營改增”后,現行的稅收征管體制和征管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調整轉變,稅源管理面臨著新的挑戰,那么,在新的稅收征管模式下,加強協稅護稅,做好稅源管控,防止稅源流失,顯得尤其重要。為此,我們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就如何做好“營改增”后協稅護稅工作,開展了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營改增”后協稅護稅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是協稅護稅工作機制有待建立健全。“營改增”后,協稅護稅工作已迫切需要,其涉及面越來越廣,任務也越來越重,亟待建立健全協稅護稅工作機制,從制度上保障協稅護稅工作高效發揮作用,常態化推進運作一
二是涉稅信息傳遞機制有待暢通。目前,有的地方涉稅信息聯絡傳遞機制未建立或初步建立,但是傳遞方式仍為傳統的涉稅部門整理報送,沒有建立統一的綜合治稅信息平臺,部門之間涉稅信息交換機制不暢,存在涉稅信息傳遞不規范、滯后、遺漏等現象,導致稅務部門不能及時、完整地獲取有關涉稅信息,難以準確掌握納稅人的第一手資料,導致稅源管理不到位,比對分析困難,不能有效組織征管,甚至造成稅收流失。
三是部門協作配合有待加強。由于工作機制缺失或不規范,導致未形成有效“指揮中樞”,加上涉稅部門職責不同,相互配合程度不高,目前,涉及協稅護稅最緊密的幾個部門,如招管、市監、國土、規劃、住建、房產、水務、交通等部門,與稅務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機制尚未真正建立起來,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涉稅信息傳遞,部門之間涉稅信息難以做到全面共享共用。同時,部分鎮區、街道、社區等對本轄區內稅源管理不到位,存在對稅務部門依賴性大,協稅護稅主動性不夠,內部協調合作不密切等現象。
四是稅源管控難度不斷增大。“營改增”后,原地稅部門管理的繳納營業稅的稅戶,整體移交國稅部門,而國稅部門因一次性新增稅戶較多,征管力量不足,對新增稅源的管控力度有限。同時,地稅部門因對主體稅種不再實施征管,難以及時掌握納稅人基礎信息,容易產生漏洞和盲區,直接影響對增值稅隨征的城建稅及附加的有效管控。
二、下一步做好協稅護稅工作舉措及建議
(一)完善協稅護稅工作機制。
建立并完善“政府領導、財稅主管、部門配合、信息共享、齊抓共管”的協稅護稅工作機制。
一是成立組織機構。縣政府成立稅源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協調協稅護稅工作,由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各協稅護稅單位分管負責人為成員。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全縣協稅護稅日常管理協調工作。各鎮區成立稅源管理辦公室,負責開展本區域內的協稅護稅工作。
二是建立聯絡機制。要求各相關單位和鎮區明確涉稅信息責任人,確定一名涉稅信息聯絡員,具體負責本單位涉稅信息的收集、整理、報送和日常聯系,協作縣稅源辦開展協稅護稅工作。
(二)構建綜合治稅共享平臺。
一是建立交換機制。根據稅收征管需要和部門管理職能,制定涉稅信息交換與共享工作機制,明確各涉稅部門應提供的信息范圍和工作要求,確定涉稅信息詳細內容、交換時限和工作規則,規范開展涉稅信息交換與共享工作,充分發揮信息大數據集成作用。
二是明確部門分工。各涉稅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按時保質上傳本部門涉稅信息,并實時進行動態調整充實。
(三)加強重點稅源管控。
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稅種和重大項目等重點稅源管控,是協稅護稅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營改增”后,加強對政府性投資項目、房地產等行業規范管理尤為重要。
一是加強政府性投資項目稅收管控。完善項目管理,按照協稅護稅工作要求,分別由發改委、招管、住建及業主單位等部門,將政府性投資項目立項、中標單位、項目開工及推進等信息,上傳綜合治稅信息共享平臺,并按月更新動態調整,稅務部門采集相關涉稅信息,按照工程進度開展稅收征管。
二是加強房地產行業稅收管控。依托綜合治稅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健全與發改委、規劃、國土、房產、金融等部門信息交換共享機制,由縣稅源辦牽頭,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全面掌握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立項、開工日期、預計完工日期、建筑面積、銷售進度、現金流量、房產交易租賃信息和預收房款情況、已付產權情況等信息,通過信息交換和分析比對,最大限度的掌握相關涉稅信息,實行項目登記備案管理,加強房產開發項目的稅源控管。
(四)提升服務優化納稅環境。
緊緊圍繞優化稅收環境、服務經濟發展的宗旨,切實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一是跟進政策服務。積極開展送政策上門服務,助力企業發展。由縣稅源辦牽頭,組織縣相關涉稅部門提供本部門助力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整理編印《促進企業發展政策摘編》,各鎮區稅源辦負責送達本區域屬地企業,幫助企業了解各項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將政策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動力。
二是優化納稅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減少和優化稅務行政審批,簡化納稅人設立、遷移、注銷手續,改進納稅人優惠備案和合同備案,優化納稅人資料報送和辦稅流程。加快推進辦稅無紙化、免填單,讓納稅人少跑腿、少費時、少花費。開啟便民服務新模式,“營改增”后,為方便納稅人,推進國地稅合作共建辦稅服務廳,相互委托代征有關稅收,實現“前臺一家受理、后臺分別處理、限時辦結反饋”的服務模式。
(五)建立納稅失信懲戒機制。
一是加強信用動態監管。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綜合治稅共享平臺與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以推行辦稅實名制為契機,運用稅收大數據,將納稅人基本信息、納稅情況、拖欠稅款情況、財務報表、違法違章等指標信息納入考核,進行定期比對,建立納稅人信用積分制度。
二是建立失信懲戒機制。根據納稅人不同信用等級實行分類管理、區別對待。對于納稅信用等級高的納稅人,優先安排稅收服務,辦理稅務業務直接進入綠色通道。對于納稅信用等級較低的納稅人,根據失信的性質和程度,建立分級的懲罰約束機制。
后“營改增”時期,隨著財稅改革的不斷深化,稅收征管模式的調整變化,需要探索新的稅源管理方式。積極推進“以票控稅”向“信息管控”轉變,密切部門配合,發揮社會力量,織密協稅護稅網絡,降低稅收征管成本,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助力地方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