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雨桐
基于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支付、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以及資源閑置過剩,顛覆傳統經濟后,經濟進入新常態導致了共享經濟產生與發展。這種新型經濟組織形式,革新了經濟組織方式,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組織合作關系。共享經濟通過閑置資源使用權的暫時轉移,提高資產使用效率來為各方創造價值,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同時共享經濟也出現了信息安全、機制監管等各種問題與挑戰,本文就目前共享經濟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對應的措施。
一、共享經濟的成因與內涵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一共享經濟快速發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也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以Airbnb房屋短租、滴滴快車租車拼車、摩拜單車等為代表的共享經濟迅速崛起。此種新經濟模式以個體消費者之間的分享、交換、借貸、租賃等共享行為為基本特征,故也被稱為分享經濟。
具體來看共享經濟產生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因素:第一,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從2000年第一代智能手機出現,到2017年全球移動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已經達到近50億,移動終端設備滲透率得到顯著提升,已占全球人口總數的2/3。第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興起。2011年央行發布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得到快速發展,根據有關數據統計,2016年第三方支付規模超過58萬億元,其中移動支付超過占比為67.5%,而第三方支付為共享經濟供需雙方提供了軟件基礎。第三,大量新技術出現。例如基于位置定位服務(LBS)技術,通過電信移動運營商的網絡獲取移動終端用戶位置信息,云計算運用虛擬化技術、分布式計算擴大了資源共享范圍,并通過網絡連接實現隨時隨地訪問和存取分布在各數據中心的物理資源和虛擬資源,大數據對海量信息實現了快速的數據挖掘,并進行可視化的預測分析,LBS定位、云計算以及大數據等創新技術發展,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高了交易撮合率,為共享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第四,資源的過剩和閑置。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和失業率上升。由于經濟增速下滑、有效需求不足帶來了產能過剩,大量資源被閑置。大量閑置資源出現以及如何提高閑置資源的利用效率成為了共享經濟的必要條件。在互聯網普及下用戶信息共享習慣逐漸養成,與此同時,失業率上升使得人們尋求更廉價的服務。故新技術和失業率上升成為了共享經濟產生的催化劑。第五,供需雙方在共享經濟平臺都能獲益。需求方通過合理價格滿足了需求,其性價比高于傳統經濟組織提供產品或服務,并且在消費過程中需求方擁有更多主動權和透明度。而供給方從閑置物品中獲得額外收益,大大提高其閑置資源利用率,并且在服務過程中得到體驗等社交化滿足,供需雙方在共享中都能獲益,雙贏正是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第六,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經濟模式下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產業鏈相互串聯,產業鏈層層加碼以及企業自身缺乏有效協同,導致了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影響了市場效率,傳統模式商業困局為共享經濟提供了發展契機。
正因為以上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萌生了共享經濟,而共享經濟的內涵可以從多角度考慮。比如,從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的角度來看,共享經濟主要利用了規模效應,以及不斷下降甚至接近于零的邊際成本。從產權和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共享經濟依靠技術更深入地分解界定產權,并降低交易成本而實現了帕累托效率改善。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共享經濟則是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彌補了市場失靈。從資源環境的角度來看,共享經濟通過資源共享,調動閑置資源,減少了資源浪費,提高了經濟效率。
二、目前我國共享經濟現狀
1、我國經濟發展中共享經濟的積極作用
第一,提高了閑置資源使用效率。我們的生活中,閑置的資源隨處可見。在共享消費商業模式中,增加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非常低。例如,汽車和辦公室初始購置成本是很高的,但向更多用戶提供這些資產使用權產生的邊際成本卻很低。共享經濟通過存量調整,將社會資產和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利用,減少了對資產所有性的需求。比如,共享汽車能減少尾氣排放,共享私人住宅能平衡城市住房供需關系。所有這些,都有利于閑置資源產能的釋放。
第二,節約了資源并保護了環境。共享經濟是一種基于現代社會節約消費的環保自覺形成的再消費經濟,對于長期以來社會上存在的高速消費、奢侈消費文化而言,這是一種根本性的矯正。我們發現,凡是參與到共享經濟的人群,他們除了有增加收入的需要外,另外一個重大的內在動力就是同時保護了環境。
第三,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某種意義上,分享經濟將給人帶來一種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均衡的新生活。可以說,共享經濟加強了人們之間的聯系,避免了社會冷漠等都市病。人們外出、旅游、求醫、求學時可以在交易平臺上選擇汽車、房屋等,進而體驗當地人民的生活。人們將閑置的汽車、房屋出租出去,不僅能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而且還能與來自各地的人們成為朋友,分享各自的故事,資源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間有了深入的交流。
2、我國共享經濟存在的問題
共享經濟在改善經濟生活、變革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在其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一些挑戰。
第一,共享經濟面臨的法律困境。由于共享經濟屬于新生事物,共享經濟行為中存在大量的法律法規漏洞和模糊地帶,存在潛在隱患。很多人看到商機都想從共享經濟中分一杯羹,導致行業競爭失序、惡性競爭等情況,而相關監管部門由于無法可依,也不知如何執法,導致惡性競爭、行業失序愈演愈烈。例如,對網約車這種共享經濟模式所隱含的法律風險,許多專家只能依據現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出具有明顯偏向性的法律解釋。相關法律的滯后性制約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二,共享經濟面臨的政府監管問題。整頓市場秩序,保證了消費者的利益,這是政府對行業管制的根本目的與出發點。以出租車行業為例,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出現以前,傳統出租車行業政府實行嚴格的準入機制,采取數量管制與服務質量管制的手段,提高服務質量,保證消費者的利益。這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催生出網約車這種共享經濟模式以后,原來的出租車行業規定就顯得不合時宜,其制約了網約車的發展。網約車實際上是技術創新的產物,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引導網約車這種共享經濟模式的快速發展,政府出臺了相應的規定與細則,但事實上卻起到相反的效果,只是提高了網約車的進入門檻,維護了原有出租行業相關利益者的利益,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對于共享經濟模式的出現,政府相關部門還是依據本位主義,急于干預市場的發展與運行。這有悖于市場化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