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菲
1概述
伴隨著城鎮化的迅猛進程,區域不透水面積迅速增大,流域地形地貌和地表覆蓋狀況被急劇改變,自然水文循環過程被打亂。近年來,大多數城市都出現過“逢雨必澇,雨后即旱”的現象,“雨水留不住,用水靠外調”,缺水與內澇并存。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層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的涉水頂層設計。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現存在規劃編制方法不清楚、規劃內容質量不高、深度不夠等問題,導致海綿城市規劃成果科學性不強,難以落地。本文從海綿城市建設存在問題角度出發,對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思路和規劃產出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從基礎現狀調研、問題識別、需求分析、目標和指標規劃方案集成,等不同方面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2海綿城市建設條件分析
不同區域間差異大。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根據地形地貌和歷史條件的不同,須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案。南方城市以排澇為主,北方城市以防洪為主。
無論南北城市,新老城區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還面臨著導向上的不同。以贛州為例,新城區和老城區問題不同。
海綿建設碎片化。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場地開發、小區、道路、園林綠化、水系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就水論水”。某些城市的規劃者不注意或者不善于對城市綜合問題的梳理和把握,缺乏對城市或流域全局的整體把握和科學的系統方案制定,停留在簡單、支離破碎的項目上。
缺乏多尺度的系統理解。海綿城市建設應從區域,城市和街區多個尺度系統去解決問題。海綿城市建設是我國城市建設轉型的出發點之一,即從經濟增長為導向的模式向生態文明建設模式轉變。海綿城市建設并非簡單的一種技術,一批項目的落地,而是要內化為城市的經營與管理理念。
管控制度不完善。海綿城市建設涉及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等,是一個閉合的系統,不能“各管一段”。海綿城市建設市一個綜合組成部分。目前真正以管理學視角關注海綿城市建設中管理問題的研究寥寥無幾。
技術支撐不充足。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性強、創新性強,單一的設計院所還未跟上新的理念要求,準備不足,技術標準體系尚未形成。各專業間已有的標準互不協調,應用產品尚未形成規模化。
資金保障不穩定。國家鼓勵民營資本積極參與環保領域的資本運作,實現雙贏,民營資本在尋求項目合作階段,最關心的是投資回報。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所獲得的效益以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直接經濟效益并不明顯,很難以經濟產出作為依據來測算投資回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項目進程。
3海綿城市建設建議
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提升,為有效的解決海綿城市存在的上述問題,在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多元主體圍繞水生態建設,展開業務協同與資源共享,提出以下建議。
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針對不同的問題,應有針對性的措施。海綿城市通過“滲、滯、蓄、凈、排”六字理念,實現可持續用水的水循環模式。按照雨水處理的先后順序,可分為用于收集雨水的“收水措施”。用于含蓄、儲存、過濾雨水的“蓄水措施”,以及有效利用雨水的“用水措施”。
協同治理。海綿城市建設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到系統治理,分步推進。各個行業、各個部門要從以往考慮本身的單一目標逐步轉換到考慮多目標,多效能。
全過程徑流控制策略是指在雨期通過源頭減排一過程控制一末端調控等手段對雨水進行全過程管理,當建設項目源頭控制指標加權值難以實現分區指標時,利用公共海綿空間內的公共海綿設施實現雨水徑流的過程管理。
強化規劃引領。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應按要求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中。在總規層面,將城市生態空間格局納入總規四區劃定中,科學分析規劃區內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態資源,識別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納入城市非建設用地范圍;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海綿指標,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指標體系中。在控規層面,明確各地塊的海綿城市控制指標,將總規中的控制指標細化,分解到各地塊;統籌落實和銜接各類海綿城市設施。做好不同地塊之間設施的銜接工作;落實海綿城市相關基礎設施的用地,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生態設施規劃。
全流程管理體系的建立。規劃管理和控制非常重要,只有管理好規劃,海綿城市建設才會事半功倍。在管理理念上應貫徹協同思想,實現智能發展。通過努力消除部門職責的橫向交叉和包容,避免“權威思維定勢”,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發揮充分發揮知識和智慧的力量。
新技術的應用。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把各種集中或分布式的能源、綠色設施和海綿城市建設設施協同起來,從而使海綿城市的建設與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通過數采儀、無線網絡、水質水壓表等在線設備實時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統的運行狀態,采用可視化的方式有機整合水務管理部門與供排水設施,形成“城市水務物聯網”,達到海綿城市智慧化管理狀態。
創新制度保障投資。海綿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應的維管理和維護都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需要調動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海綿城市運營模式。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明確建設主體和運營維護主體,避免推諉扯皮,規定誰開發、誰負責海綿的建設落實,在建設完成后,明確運行維護的主體,避免長期維護缺位。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入民間資本,通過非核心服務的管理和運營外包,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提高運營的專業化和有效性。
4思考與展望
海綿城市建設應從城市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資源和水文化五位一體,整體出發系統的治理城市水問題,從手段上,以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為依托,實時收集、監測、整理、分析城市水務各類動態數據,有效的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在管理理念上貫徹協同治理思想,黏合管理碎片,提高城市運行精細化程度,從而實現城市中與生態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