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
盛運重工以打造國內行業有影響力的企業為目標,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加強技術創新,不斷提升企業的自主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開發能力,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多項專利,并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應用于產品開發,積極探索科研、專利成果產業化的新模式,公司呈現了艮好的發展勢頭。我們深刻體會到,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
安徽盛運重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是由安徽盛運環保集團輸送設備制造板塊整體劃撥組建而成,下轄新疆開源重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上海盛運機械工程有限公司、安徽盛運鋼結構有限公司、重工機械廠、重工科技廠以及彭澤盛運廊道輸送工程有限公司、盛運重工營銷總公司和一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在桐城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擁有集2017年,盛運重工以打造國內行業有影響力的企業為目標,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加強技術創新,不斷提升企業的自主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開發能力,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多項專利,并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應用于產品開發,積極探索科研、專利成果產業化的新模式,公司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我們深刻體會到,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
制造科技產業園。集團公司專業從事礦山物料輸送系統工程項目、機電工程項目的投資、技術咨詢、設計、運營管理及項目工程總承包;各類輸送設備、環保設備、智能環衛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安裝及市政環境衛生設施投資建設、運營服務和再生資源利用于一體的其環境工程項目總承包;鋼結構工程、市政工程的設計、制造、安裝、工程勞務及其工程項目總承包;電氣成套設備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安裝服務;礦山物料輸送工程、機電工程、環保工程等項目的投資;技術與設備進出口及代理進出
一、技術創新促發展
2017年以來,公司注重技術創新,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促進了公司快速發展。公司研發經費投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4.2%,其中輸送機產品的研發經費投入占總投入的56%。公司根據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結合市場需求,確定重點發展方向。在輸送機產業領域,重視信息化集成技術的研發;在產品制造領域,重視智能制造和低成本制造技術相結合的產品研發;在輸送設備智能控制產業領域,重視智能化節能技術的研發。2017年,公司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研制開發新產品近50項,其中榮獲省級高新技術產品6項,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市級科技二等獎1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項。
2017年,公司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工作,制定了中長期知識產權工作規劃,將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工作貫穿于技術研發、生產、營銷等主要業務過程,運用專利制度保護自主核心技術,推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在公司內部建立績效考核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員工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不斷涌現,核心專利技術產業化速度不斷加快,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了公司的持續發展。2017年,公司申報國家專利109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已授權58項。在此基礎上,公司先后被省經信委認定為安徽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省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省“五個一百”節能環保先進技術企業。技術中心被省發改委認定為安徽省散狀物料裝備與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省經信委認定為安徽省工業設計中心、安徽省企業技術中心。公司通過產學研合作,籌建有助于重工集團發展的院士工作站、省級、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環境治理工程技術研究院,致力先進制造領域,保持行業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持續創新,打造具有盛運重工特色的企業技術創新平臺體系,著力促進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和技術進步持續推進。
高投入帶來了高回報,公司產品競爭力不斷提高,銷售收入高速增長,盈利水平大幅攀升。例如,公司自主研發的新項目——節能環保型輸送裝備與系統;針對長距離輸送、輸送設備運行工況復雜、能耗加大、破壞交通設施和生態環境等因素。采用變頻驅動系統,增加遠程維護診斷單元,應用優良的優化控制算法和控制系統,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運行成本,解決輸送機運行成本高、輸送過程帶來的粉塵污染大的問題。廣泛應用于礦山、港口、火力發電、冶金等需連續運輸的工作領域。該項目榮獲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填補了國內空白,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產銷兩旺。
二、以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提升核心技術
2017年盛運重工按照盛運集團“十三五”規劃及決策部署,順應市場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統一思想,順勢而上,強勢推進國企、央企、設計院、上市環保企業的合作。針對目前國內鋼鐵冶金企業配備的燒結機所排煙氣中含有硫、硝、二噁英、粉塵等有毒有害物質,并且燒結煙氣溫度只有150℃,很難加以利用,目前國內未有好的技術去除燒結煙氣中二噁英,所以國家未對二噁英的排放進行強制檢測和定制排放標準。針對國家環保產業新政策要求和對鋼鐵冶金企業的新要求,中鋼冶金工程技術公司研發出燒結煙氣綠色排放系統,通過一種特殊的反應器達到燒結煙氣去除二噁英、脫硝、脫硫,實現煙氣超凈排放,由此填補國內燒結煙氣環保處理這一空白并有效利用煙氣熱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使企業主動增設去二噁英、脫硝、脫硫環保設備。
2017年公司與中鋼集團冶金資源有限公司強強聯合,組建了中鋼盛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簽訂了《冶金超凈排放系統項目》合作協議;與中煤科工沈陽院、中煤西安院、山東恒力等單位分別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實現了企業管理體制上的重大跨越,標志著企業改革重組邁出了重要步伐,為企業快速發展、做大做強創造了條件,開辟了新的道路。
目前該項新技術利用的環保項目中試技術方案已得到國內流化床領軍人物、清華大學岳光溪院士審核;并由山東省冶金廳、環保廳及金屬學會專家組成的項目研討會中均一致認為可在全省內推廣。
三、拓展行業合作平臺,提升重工競爭力
盛運重工借用行業平臺實力,提升重工競爭力。2017年我們相繼成為了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會員單位;中國重機協會帶式輸送機分會理事單位;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會員單位;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理事單位;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清潔行業分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員單位;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會員單位;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連續輸送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安徽省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單位;安徽省機械行業聯合會副會長單位等稱號。盛運重工在中國大氣治理招標采購綜合評價活動中的榮獲“中國大氣治理行業領軍企業”、“中國大氣治理環保企業三十強”、“中國電力、建材、冶金、化工行業大氣治理環保企業首品牌”等6項榮譽。這既是對盛運重工的肯定也是鞭策。與此同時,我們為提升產品研發及制造工藝技術,專門成立了盛運重工科技協會,為公司搭建了一個與各省市科技協會、專家交流學習及研發的平臺,也為輸送、環保企業的技術提升、產品研發等提供交流平臺。
四、聚集人才促未來
為使公司持續、高速、健康發展,公司高度重視人才在公司發展中的作用,通過廣泛吸納、重點引進各類人才資源,逐步形成了多領域、多層次的人才梯隊;并不斷完善激勵與約束并重的“選、育、用、留”用人機制。從員工招聘、培訓、績效考核到企業文化建設,始終注重人才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采取“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積極措施,培養和使用好人才。
2017年出資六百多萬元,對員工進行各類培訓,專業技術資格證培訓考試,中高級職稱評定,學歷提升,包括輸送優秀的在職員工、干部到高校攻讀相關專業的工程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參加短期專業技術培訓。與此同時,公司高層領導十分重視員工的經濟利益,建立完善了各項激勵機制,設立了骨干津貼、引進人才津貼、股權激勵、優秀管理者、優秀員工評選等制度。
由于公司實行了長期性共同發展的人力資源政策,增強了員工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使公司聚集了三百多人的專業技術人才及一百多人的專業管理人員,提升公司綜合技術實力和管理水平,造就了一支穩定高效、結構合理、與行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隊伍。
五、市場導向促創新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市場需求就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方向。2017年公司順應市場的發展,以市場需求促進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同時,公司依靠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最大程度地滿足市場需求,著力推進PPP、BOT、EPC合作模式。利用我們現有的資金、技術與管理實力,今年以來先后與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江西省彭澤縣、湖北省陽新縣、江西省瑞昌市、江西省湖口縣、湖北省松滋市洽談礦山物料運輸專線廊道項目。成立了彭澤盛運物料技術輸送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了項目線路方案的測量、定線工作;完成了能評、水保、地災、環評的政府批復工作;完成了用地的基本農田的調規及項目用地中公益林的報批等工作。
總結:公司將不斷開發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采用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和組織形式科學地組織生產、銷售和服務,不斷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努力將盛運重工打造成為中國有行業影響力的企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