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彥
近年來,隨著美國對外貿易保護力度的增加,我國在和美國的貿易中不斷遭到美國的“337調查”,自2011年以來,我國取代日本和韓國成為遭遇“337調查”最多的國家。2016年,我國共遭遇18起“337調查”,占美國發起“337調查”的33.3%,。2017年,我國遭遇22起“337調查”,占美國發起“337調查”的37.3cX,為歷史之最。雖然遭遇案件逐年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不同國家產品在美國市場競爭力的變化,但是對我們的企業來說卻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市場環境,因此,研究美國“337調查”,加強應對措施對我們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國“337調查”概況 (一)美國“337調查”的機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
ITC是美國337調查的調查機關。ITC是具有獨立性、無黨派傾向、專業貿易領域的準司法機構,服務于國會及其他政府部門。其獨立性一是體現在人員構成。ITC的6位委員中3位來自于共和黨,3位來自于民主黨,均由總統任命,任期9年。委員會的主席2年一任,由兩黨的委員輪流擔任。除非被彈劾,委員不得被免職。二是體現在ITC可以向美國總統、眾議院、參議院提供經濟方面的分析報告,但ITC不提供政策建議,不參與黨派政治,不持立場。ITC的職責最初是給國會收集信息,分析數據,以便于國會制定關稅,成立之初被稱為美國關稅委員會,1975年更名為ITC。美國法律經過多次調整,ITC的職責逐漸擴大,目前主要是進行反傾銷、反補貼和知識產權的調查和裁決。
(二)“337調查”的法律依據
知識產權的調查和裁決最初是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Tariff Act of1930)第337節(簡稱“337條款”)的規定進行的禁止一切不公平競爭行為或向美國出口產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貿易行為的調查,故稱之為337調查。現該條經過多次修正后編入美國法典1337章節,該條授權ITC可以針對進口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以及其他不公平競爭行為開展調查,裁決是否侵權及有必要時采取相關救濟措施。由于ITC專業性強,調查時間短,救濟措施效果明顯,使得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所有人在權利受到侵害選擇向ITC起訴。目前,ITC受理的案件已經從最初的年均4-5件上升到目前年均50件左右。
(三)337調查的對象
337調查的對象為進口產品。不需要有實際進口,達成了UCC(《美國統一商法典》)條款的進口合同即可滿足條件;不需要有商業數量,有一單樣品也可以。
二、“337調查”的程序
“337調查”程序主要分以下步驟:
第一步是立案。申請人向ITC進行申請方可立案,申請人認為進口產品侵犯了其知識產權,可以向ITC申請立案。ITC立案要求起訴方要有完整的資料,要列明專利訴求、侵權行為、進口證據、知識產權所有權證明等內容。因此向ITC提起訴訟,前期準備工作非常重要,起訴方往往會在半年或一年前就開始準備。ITC對國內產業有嚴格要求,起訴方需要證明其所要保護的專利已有國內產業建立。行政法官通常會從兩個方面分析是否存在國內產業:一是在經濟上能夠證明在美國境內存在除了銷售以外的重要運營行為,二是技術上要說明申請人的經濟行為與其所主張的知識產權的利用有關。
第二步是審理。一旦立案,ITC的首席行政法官會指定其中一名行政法官審理。ITC有6名行政法官負責審理337案件。行政法官首先確定調查規則和結案日期。調查之初,行政法官要發布保護令,以便保護利害關系方的保密信息。審理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證據開示,ITC證據開示的范圍寬、時間快,辦案依賴證詞和大量書面資料;取證時間短,1到2個月完成。隨后是開庭審理。各方也會在程序中頻繁提交動議。對于專利案件而言,專家證言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調查取證之后,行政法官會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初裁報告。
第三步是復審。初裁報告會提交ITC委員會進行復審,復審一般在法律顧問辦公室協助下進行。法律顧問辦公室共有30位法律顧問,其中13位從事337調查,多有理工科和法學雙重背景。復審時間一般為60天。復審確定侵權會采取救濟措施,包括普遍排除令、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分別針對進口環節的產品和已經進入美國市場的產品。ITC發出的排除令和禁止令可以將侵權產品完全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因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更大。在此期間,ITC還會對公共利益問題進行分析和裁決。歷史上,有3起案件因為公共利益未采取措施。
第四步是總統審議。該步一般由總統授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經總統授權)進行??偨y審議期為60天。截至目前,僅有6起案件的總統審議未通過。
第五步是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執行救濟措施。法律顧問辦公室同時與美國海關溝通協調,協助其執行救濟措施。
“337調查”90%以上的案件與專利有關,但是近幾年所涉及的范圍有所擴大,在反壟斷、商標權、商業秘密等方面也有所涉及。
三、應對“337調查”的策略與技巧
一旦遭遇“337調查”,應訴方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缺席。一旦缺席,ITC的行政法官會根據其自己調查結果做出裁決,應訴方只能被動接受裁決結果。二是簽署同意令,即就起訴方起訴的侵權事實予以全部或部分承認,與起訴方達成和解,以便繼續出口。這兩種選擇的優點在于節省訴訟成本,快速了結案件。缺點在于被起訴方將承受相當的風險,同意令有延續性,即便以后在地區法院訴訟取得勝利也會受到ITC執法程序管轄,因此不建議采取。三是積極應訴,企業積極應訴是企業繼續贏得美國市場并得以在國際市場環境中生存的最佳選擇。事實證明“337調查”并非是鐵板一塊,還是有很多可以打的地方。
在應訴過程中主攻對方專利的有效性是非常實用的策略。如何證明專利無效?可從反方面證明:一項專利如果不符合專利的一項或多項要件特征,則專利無效。專利的法定特征包括:第一,可獲得專利的客體(第101條)必須是方法、機器、制造物和組合物;自然法則、自然現象、抽象概念不可申請專利。第二,新穎性(第102條),如果專利請求的各項限定已經(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在單一現有技術文獻中公開,則專利無效。第三,非顯而易見性(第103條),基于單一現有技術文獻或文獻組合物,所申請專利的發明對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第四,書面說明且能夠實現,專利必須提供充分的表述清楚的書面說明,以便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根據說明制造和使用申請專利的發明。
應訴過程中加強與不公平進口調查辦公室(OUII)的溝通也是至關重要的。OUII是ITC的內設機構。在“337調查”的不同階段,OUII負有不同的職責:立案前,OUII負責受理“337調查”申請,向ITC提出是否立案的建議。立案后,OUII指定一名律師擔任“337調查”中的調查律師,其職責是在整個調查程序中維護公共利益,包括公共健康和福利、經濟競爭等。調查律師的地位相對獨立,既不代表任何當事方,也不代表行政法官的意見。起訴方在送交申請書之前可與ITC的不公平競爭辦公室( OUII)的官員進行溝通.聽取其建議,以便是申請書能夠通過并最終立案。如果作為被告,應盡可能與OUII的辦案人員多進行交流,使他們了解我方的意見和建議,由于ITC會充分考慮OUII的意見,所以其意見建議對案件判決會有很大影響。
加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培訓。隨著我們企業轉型升級,不斷地向價值鏈的上游前進,企業會遭遇越來越多知識產權方面的案件。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培訓,普及相關知識,提高企業自我保護和應對意識。
知識產權保護已經成為當前企業國際競爭的策略,越發達的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程度就越高,發達國家的企業已經習慣運用本國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壁壘來確保市場的競爭優勢。我國企業必定也希望國家保護本國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利益。因此,從國家層面研究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的整體策略。一方面積極推進相關立法,著手建立我國的類似“337條款”;另一方面加強政府間磋商,與ITC、聯邦巡回上訴法院進行定期交流,澄清規則,增進理解,減少我國對外貿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