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瓊

摘要 目的:探討術后不同時期結腸造口患者的造口護理狀況的變化。方法:收治結腸造口患者50例,通過自制調查問卷了解患者術后1年內及1年后造口護理狀況。結果:1年后患者的每日造口護理時間明顯比1年內短,且每月造口費用明顯更高(P<0.05);1年內與1年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結腸造口患者術后不同時期對造口護理需求不同,根據患者的實際需要給予個性化造口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加速康復進程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結腸造口;造口護理狀況;不同時期
近年來,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持續上升,盡早明確診斷,給予早期根治性手術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夠達到>90%,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但是必須進行永久性結腸造瘺。結腸造口術是結直腸癌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替代肛門發揮排便功能。結腸造口手術把患者的腸管進行分離開口,經切口至腸管的一端引出體表,腸道或泌尿道排泄物經此口排出,緩解腸道代謝壓力。但是改變了患者以往排便模式,患者不能自主控制排泄物,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影響患者對后續治療的信心[1]。臨床研究認為腸造口術后1年是患者的適應分界點,患者的心理狀況、生理狀況也會有所改變。本文就腸造口患者術后不同時期造口護理狀況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結腸造口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33 - 78歲,平均f55.6±5.2)歲。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獲得醫學倫理會批準。排除有意識障礙、惡性腫瘤、其他嚴重實質性臟器損傷患者。
方法:在所有患者出院時發放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記錄患者的術后1年內或1年后患者的造口護理狀況。并為患者建立信息卡,記錄患者姓名、性別、手術時間、住址、聯系方式等信息,以便于隨訪。在18個月后全部回收。
觀察指標:記錄患者1年內、1年后的每日造口護理時間、每月造口費用、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完全不能自理、部分自理、基本自理、完全自理)。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年后患者的每日造口護理時間明顯比1年內短,且每月造口費用明顯更高(P<0.05);1年內與1年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不同時期造口護理狀況:結腸造口術主要用于外科手術中腸道疾病的治療,通過腹部開口將腸管游離至腹腔外翻轉后縫于腹壁,替代肛門功能,挽救了結直腸癌患者的性命,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但結腸造口改變了患者以往的排便方式,患者不能自行控制排便,給患者的心理、生理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如果護理不當就會引起造口穿孔、造口缺血性壞死、皮膚感染等并發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所以,明確患者在術后的造口護理需求及現狀,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積極作用。有關研究表明,術后1年是一個分界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的造口護理能力逐漸提升,造口器材所花費的費用由低到高增加,患者逐漸適應結腸造口,對護理的需求也有明顯變化。
本文專門探討了結腸造口患者在不同時期的護理現狀,通過對50例結腸造口患者進行隨訪觀察,結果顯示,1年后患者每月造口費用> 200元的占24.00%,明顯比1年內高(14.00%),提示造口時間越長,費用花費越高。有效控制造口糞便排放是患者術后主要關心的問題之一。造口器材種類多,尤其是進口造口器材對糞便的控制性好,但是費用比國產的貴[2]。術后早期患者承受的經濟負擔較重,一般昂貴的手術費用、營養護理費用花費較多,此時多數患者會選擇每月購買低于200元的造口器材。隨著患者身體的好轉,對造口的適應能力增強,社會活動明顯增多,接觸的人和事物逐漸做多,加之社會工作的開展,對造口器材的質量要求也隨之升高,在術后1年愿意購買較貴的造口器材,便于更好地開展日常活動。術后時間越長,患者每日造口護理時間明顯越短。患者經過多次操作,逐漸熟練掌握造口護理技巧,大大縮短了造口護理時間,也增強了患者康復信心。1年后每日造口護理時間< 30 min的占到90.00%,而1年內每日造口護理時間在30 min的占6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年后的造口護理時間明顯比1年內短,與臨床研究結論一致。患者在1年后與1年內對造口的自我護理能力無明顯變化fP>0.05),隨著患者對造口的適應及身體的恢復,≥60.00%的患者對造口基本能完全自理。本文研究對象的數據少,存在片面性,在不同時期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方面的研究還存在不足,需要擴大樣本量,提高結論準確性。
不同時期造口護理要點:有效的護理干預與術后恢復密切相關,患者對造口知識的了解、自我護理能力、心理狀態都會影響術后的恢復。所以,醫護人員應在患者出院后給予延續護理,通過電話隨訪、微信、QQ平臺對患者進行護理指導,幫助患者盡早康復[3]。術后初期,患者剛開始接觸、學習造口自我護理知識,生理、心理上一時之間難以接受。護理人員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特征,通過信息平臺為患者發送視頻、臨床病例、文字、圖片,讓患者了解結腸造口知識,正確認識疾病,消除不適感。結腸造口患者在術后逐漸適應將體內的排泄物排至造口袋中,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定時每日更換造口袋。造口袋因裝置排泄物有異味產生,如果不及時清洗、倒出排泄物,排泄物就會溢出,引起逆行感染,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壓力。護理人員在術后初期要引導患者熟練掌握造口護理技巧,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幫助患者盡快適應結腸造口,提高營養水平。同時要注意觀察患者體溫、生命體征、腸造口使用情況,體溫> 38℃,并伴腹痛、腹瀉、便秘時,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隨著時間的延長和造口護理經驗的累積,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逐漸增強,此時要關注患者的社會需要,詢問患者主觀感受,耐心回答患者的疑問,并給予有效的建議,引導家屬、朋友多關心患者,不要排斥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老年患者記憶力差、動作遲緩、經濟狀況相對較差,且隨著造口時間的延長,經濟壓力更大,導致依從性降低。護理人員要對這類患者加強隨訪,為患者介紹低耗的造口器材,可以將注意事項記錄下來,用便利貼貼在醒目位置。家屬要耐心對待患者,主動為患者購買造口器材,多鼓勵患者,提高老年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減輕經濟壓力。造口手術1年后,患者穩定身體逐漸恢復,造口并發癥降低,患者對造口器材要求升高。此時,護理人員應為患者介紹合適的造口用品,完全打消對結腸造口的顧慮,積極面對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結腸造口患者在術后不同時期對護理的需求有明顯變化,術后1年為時間分界點,術后1年內注重患者心理護理、結腸造口知識護理,1年后要注重為患者選擇最合適的造口器材,幫助患者盡早回歸正常工作、學習、生活,不斷提升生活質量。護理人員、造口醫師應根據患者的表現、年齡、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給予對癥護理干預,以“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為工作理念,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要,加強隨訪,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
參考文獻
[1] 張彥珂,何舒.結腸造口患者在術后不同時期造口護理狀況的變化[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11):95.
[2] 羅寶嘉,覃惠英,鄭美春,等.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社會關系質量與希望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2):138-142.
[3] 肖百敏.協同護理對結直腸癌患者結腸造口后護理效果及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6):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