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榮

摘要 目的: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做分析。方法:收治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50例,隨機分兩組。干預組進行心理干預護理,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結果:干預組護理滿意度96%,護理有效率100%;對照組上述指標依次為40%、40%。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良好。
關鍵詞 創傷;應激障礙;心理護理干預
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是指突發性、災難性以及威脅性的生活事件,促使個體長期持續存在且延遲出現的精神障礙,是一種反應性精神障礙類型。了解PTSD的影響因素,并進行相應的早期積極干預,防患未然,可降低PTSD發生率以及減輕癥狀,對于改善患者預后,亦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為分析PTSD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2016-2017年收治創傷患者50例,對其進行研究,具有內容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2017年收治創傷患者50例,分為兩組。對照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35.5±3.2)歲,病程7d-1個月。干預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35.5±3.3)歲,病程7d-1個月。兩組基本資料(年齡、性別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符合創傷后應激障礙標準診斷。
診斷標準:根據最新DSM-IVPTSD的診斷標準。①患者有暴露創傷事件的事實;②創傷事件體驗;③回避與創傷相關的一些事物的刺激性、反應性的麻痹癥狀;④患者有持續性的覺醒亢進癥狀出現。
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措施,為患者創建舒適的環境,保持光線及溫濕度適宜,做好患者的睡眠護理,使其睡眠充足,給予安全護理核飲食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前提下,重點加強心理護理措施。①基礎性心理護理: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患者入院時由護理人員熱情積極接待,明確患者的病情情況,給予患者充足的理解與尊重,自覺保護其隱私,依照患者病情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宜的溝通時機,耐心傾聽患者主訴,主動幫助患者排憂解難,分析應激源,了解易感因素。同時,還可幫助患者分析應對生活事件的方法,告知成功的經驗,以使患者克服抑郁和煩悶等消極情緒,維持身心愉悅感,及時排泄壓力。此外,還可幫助患者轉移對痛苦、挫折方面的注意力,使其盡快由創傷狀態中解脫。②支持性心理護理:遵照危機干預原則,結合對應護理技術,對創傷后存在應激障礙者實施個體護理,找出重點護理內容的同時給予充足的支持。護理人員在護理中應保持態度真誠,語言友善,陪伴在患者身側,熱情與患者溝通接觸,面對面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內心真實的想法,支持并理解患者,通過指導疏泄和支持鼓勵等形式,耐心解釋患者出現的不良癥狀,使患者盡早意識到不良情緒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危害;告知其疾病患病機制、治療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疑惑,使其信任并依賴護理人員。③認知護理干預:日常護理中,護理人員要自覺幫助患者,確保患者能夠增加對白身的了解,掌握應對應激事件的能力,幫助患者盡早改變錯誤的認知,幫助患者學會處理相關應激事件的基本技巧,并讓其嘗試自主處理,由護理人員協助。如此一來,患者在護理期間遇到此類情況時便不再產生恐懼、緊張和焦慮等負性情緒,此外,還可靈活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對于患者內心潛伏或存在的心理沖突積極分析,包括全面分析其性格特征、良好應對傷痛的方法,使其錯誤認知盡快糾正,進而擺脫心理危機,保障患者盡快重新適應新生活,快速融人社會,達到精神健康的干預目的。
評價指標:采用我院現行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作為護理滿意度的測量工具;采用簡式創傷后應激評估量表(SPRINT)。其是護理有效率測量的有效工具,其中護理有效,總分>13分;護理無效,評分>14分。對兩組測量結果展開統計學分析、對比。
統計學方法:研究中的數據均以SPSS 23.0軟件展開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對比通過x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干預組護理滿意度96%,護理有效率10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40%,有效率40%。干預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護理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討論
杜小麗研究指出,PTSD指的是患者對創傷嚴重應激因素表現的不良反應,主要癥狀為精神異常,屬于心身疾病,具有持續性、延續性。PTSD的病因包括個體易感性與各類應激兩種,部分患者可出現社會功能缺損與人格改變等癥狀。在發生創傷事件后,PTSD患者較為常見的臨床表現為抑郁癥狀,PTSD患病、轉歸與創傷事件之間聯系緊密,因此在PTSD患者臨床治療期間,實施心理護理和心理干預十分必要。心理護理、心理干預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①首先,減少或使患者應激源消除,還包括改變患者對應激事件不正確的認知與態度;②使患者應對應激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③改善或者消除患者的臨床癥狀,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總之,應用此種方法,使得患者擺脫心理危機,提高患者康復的速度、護理滿意度和有效率,使其建立充足的信心面對新生活,回歸到社會中,維持精神健康。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