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平 黃婧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員工開始繳納個人所得稅,從而個人所得稅稅務籌劃問題引起越來越多企業和員工的關注。如何在當前法律法規允許的前提下,更好地維護企業和員工切身利益,有效地減輕或降低個稅負擔。筆者結合工作實際,簡要介紹了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稅務籌劃的基本思路、需要遵循的原則以及具體的稅務籌劃方案。
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工資、薪金所得(以下簡稱“工資薪金”)是企業員工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企業員工也成為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的主要納稅群體。企業作為員工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的扣繳義務人,理應當對企業員工個稅進行合理籌劃。如何在當前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對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進行籌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和分析。
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籌劃的基本思路
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籌劃應該從兩方面進行考慮:第一應當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框架內,做到“應扣盡扣、應免不漏”,在保證實際工資薪金不降低的情況下,降低名義工資薪金收入,增加扣減費用額度,做到降低應納稅所得額。第二應當在企業規章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制定薪酬制度時,在設計薪酬架構時要將個稅籌劃因素考慮進去,統籌兼顧,在實現公司薪酬價值取向的前提下,合理開展個稅籌劃工作。
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籌劃應遵循下述三大原則:第一、合法合規性原則。個稅籌劃應當嚴格依照法律法規相關規定,準確區分節稅與偷稅、欠稅、抗稅、騙稅的界限,特別是節稅與偷稅;第二、統籌兼顧原則。個稅籌劃不能獨立進行,也不是人力或財務部門閉門造車,應當公司統籌考慮,避免出現工資薪金個稅降低,其他方面的支出卻增加的現象。第三、收益和風險并存原則。在開展工資薪金個稅籌劃時,除認識到其帶來的收益,還需認識到其存在的風險性。因為國家政策在不斷調整,可能出現原籌劃好的個稅方案因政策調整給員工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損失,因此在制定相關個稅籌劃方案時,要綜合考慮相關風險因素,做到趨利避害、統籌兼顧,爭取為員工進行合理稅籌。
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籌劃的實施方案
足額進行應納稅所得額的扣除
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和企業年金(以下簡稱“三險兩金”)以及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的支出,可以從員工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其中企業年金扣除上限為繳費基數的4%,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支出扣除上限為200元/月;在加上《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今后將執行的子女教育、大病醫療專項扣除。因此,企業應當理清員工能夠享受的應納稅所得為的扣除數,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為員工進行足額扣除,合理減少個人所得稅。
保持員工月發薪酬的均衡性
正常來說各個企業在制定薪酬管理辦法時,都能保證員工基本薪酬的穩定。但由于企業行業性質和生產經營情況不同,以及各個崗位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不同,企業在制定績效薪酬和相關獎勵時,經常會出現季度績效和獎勵或是半年薪酬和獎勵,雖然這樣能夠比較好的和工作業績掛鉤,但是會出現績效和獎勵發放月個稅的猛增。
這就要求企業在制定薪酬策略時,做好相關測算工作,合理安排月發基本薪酬、績效薪酬和相關獎勵的發放。對于績效薪酬和相關獎勵的發放,一方面要考慮管理的實際需求,做到強激勵;另一方面也要統籌考慮個稅負擔的情況,盡量降低員工繳納的個稅。在實踐過程中,根據當年工資總額情況以及各管理層級月發基本薪酬情況,可以將季度績效或是半年績效的60%-80%隨月發放,剩下部分可以按照考核結果按期進行兌現。這樣基本上可以保證各月基本薪酬、績效薪酬以及獎勵等月發薪酬保持均衡,個稅不發生太大變化;并且按期兌現的績效薪酬和獎勵又能夠起到績效考核的獎懲作用。當然,均衡發放并不是說月發薪酬一成不變、絕對相等,而是要盡可能的使每月個稅稅率保持一致,避免月發薪酬變動使得個稅稅率提檔。
合理安排年終獎發放
合理匹配月發薪酬與年終獎的分配比例。在員工年收入較為穩定的情況下,應科學合理安排月發薪酬和年終獎的發放結構和比例,找到工資和獎金之間的最佳分配方案,最大限度地使月發薪酬和年終獎都享受較低的稅率,從而降低個人所得稅。
第一、員工月發薪酬扣減員工個人繳納的“三險二金”后,盡量要超過法定的個稅起征點準;然后再考慮發年終獎金額,這樣可以減少應繳納的個稅。
第二、年終獎按照全年一次性獎金的方式進行納稅,根據年終獎除以12后的商數來確定稅率。因此,簡單來講可以把年應納稅所得總額一分為二平均分配給月發薪酬和年終獎,這樣就可以使得月發薪酬和年終獎適用相同的稅率,確保不增加個稅。
第三、根據公司實際經歷的情況,經EXCLE測算,得出以下月發薪酬和年終獎的理論稅率最優結論:對于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18000元,不建議發放年終獎;年應納稅所得額在18000元至83550元之間,建議按照18000元發放年終獎;年應納稅所得額在83550元至216000元之間,建議按照54000元發放年終獎;年應納稅所得額在261000元至627000元之間,建議按照108000元發放年終獎;年應納稅所得額在627000元至1452500元之間,建議按照420000元發放年終獎。
當然,理論最優稅率在現實工作中只能起到參考作用,尤其是對于高級管理人員,其年終獎設定為108000元是非常不合理的。個稅籌劃最終要服從企業管理的實際需要,不能為個稅籌劃而個稅籌劃。
避免年終獎計稅盲區。年終獎計稅盲區的出現,是因為計稅公式中少扣了11個速算扣除數,造成了只有1個月適用超額累進稅率,另外11個月適用的是全額累進稅率。因此,在發放年終獎時,就會出現幾個“臨界點”,超過臨界點一塊錢,納稅額度大幅增加。出現發放稅前年終獎數量增加,但員工稅后收入卻減少了的現象。年終獎計稅盲區如下:18001元-19283.33元、54001元-60187.50、108001元-114600元、420001元-447500元、660001元-706538.46元、960001元-1120000元。
企業在安排年終獎金時,應避免上述“年終獎計稅盲區”。若年終獎正好處于“年終獎計稅盲區”的話,可以將超出部分獎金在月發薪酬中發放,按照正常的工資薪金進行納稅。
員工薪酬福利化
員工薪酬福利化是指企業除為員工在發放正常的薪酬外,提供給員工法律法規允許的各種福利形式,并且大多是非貨幣化福利,由企業通過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等方式支付,員工享受各種福利待遇,從而提升員工的實際工資收入和生活水平。一般表現為實物形式補貼或變相的其他福利安排及多方位的保障,通過降低員工的生活成本及稅收成本,提高員工實際收入。具體情況如下:
企業為員工提供食堂或是統一提供午餐服務,減少現金形式發放的餐補;在降低員工餐飲費用支出的同時,通過列支福利費,降低企業所得稅。
企業為員工提供班車服務,一方面減少員工交通支出,另一方面保障了員工上班時間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并且提供良好的休息,且車輛的汽油、維修費均可以作為費用處理,并降低企業所得稅。
加強職工培訓力度,并適時提供一些異地的培訓項目。企業開展全面的職業培訓,也可以不斷提升員工的工作技能,提高工作質效,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企業為員工提供住房(宿舍)或承擔部分房租,減少現金形式的發放的住房補貼;
企業為員工提供健身房、運動場等休閑活動場所,減少員工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消耗;
企業將規定標準范圍內的差旅費津貼和誤餐補助單獨發放。
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義務,但是個稅籌劃與之并不沖突,因為個稅籌劃是在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對工資薪金收入進行事先籌劃和統籌安排。各企業應當根據企業實際發展狀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個稅籌劃實施方案,盡可能降低員工的個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