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穎



本文以2017年全球智庫報告為藍本,以排名前20的國內外高校智庫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比較研究,針對不足,總結出改進辦法,最后提出從變革組織模式、改進人才交流機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提升影響力四個方面為我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提供建議。
“智庫”(Thinktank)也譯為“思想庫”“智囊”,是指通過對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與分析論證,以多學科專家和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及公共媒體的傳播影響,為決策者或社會大眾提供最佳策略選擇的研究機構。(李清泉.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第236頁。)高校智庫,主要是指具備政治、經濟、社會、國際等方面的前瞻規劃性研究或者同時具備同領域內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任務的機構。高校智庫一般依附于高校,但形式不拘泥于此。
本文以國內外高校智庫比較研究為目標,根據《2017年全球智庫報告》,以排名前20的國內外高校智庫為研究對象(詳見表1),運用調查法、歸納法、文獻研究法,分析國內外高校智庫的不同與優勢,以期為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提供參考。
1國內外高校智庫發展歷史
20世紀初,真正意義的科學的智庫開始孕育。(李建軍,崔樹義.世界各國智庫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131頁。)全球智庫最多的美國的高校智庫最早成立于1920年前后。國外高校智庫的發展高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國際交流頻繁,國際貿易增加的背景下出現的。而國內,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還沒有產生現代意義的智庫。(https: //london.ac.uk/abo ut-us/history-university-london#c1531。)我國高校智庫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迅猛發展,1994年在北京大學創立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是我國第一個高校智庫。21世紀以來,我國高校智庫處于提升和快速發展階段。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智庫快速興起并得到了繁榮發展。自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以來,高校智庫的發展增速尤為明顯。2017年全球最佳高校智庫90強中,中國高校智庫有6所(詳見表2)。
2國內外高校智庫比較研究
從表1我們可看出,排名前20的高校智庫中,美國高校智庫占有很高的比重,中國高校智庫雖比往年有所增加,但仍然較少,且排名稍靠后,國際影響力較差。本文將從組織模式、人才配置、資金來源、影響力等四個方面對20名國內外高校智庫進行比較研究。
2.1組織模式
通過調查研究,排名前20的高校智庫中,根據隸屬關系,其組織模式大體有4種形式:其一,由大學成立,隸屬于大學。哈佛大學的國際事務中心就是這一類型。其二,合作成立,聯合管理。如,巴黎政治大學的國際研究中心,由巴黎政治大學和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合作成立,聯合監管。其三,附屬于學院,其級別與學院中其他系同級。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是該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下設的研究機構。其四,大學本身就是智庫。這一類典型的就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從這四類高校智庫的組織模式來看,中國高校智庫以第2種和第3種居多。這兩類高校智庫受到的來自上級的監管較多,在人員配置、資源使用及決策上缺乏自主權,學術研究思維受限,缺乏獨立性,影響高校智庫的長遠發展。
2.2人才配置
排名前20的高校智庫,其用人機制比較靈活,人才來源的方式有以下幾種:第一,直接聘用校內專家。高校智庫的先天優勢在于高校擁有各個學科領域的領軍和拔尖人才,可以直接聘用,為產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第二,吸收整合政府、企業及其他智庫的人才資源。與國外高校智庫相比,中國高校智庫缺乏人才交流機制,跨部門間的人員流動限制較多。人才交流機制的不順暢,阻礙了高校智庫人才的有效配置,高校智庫之間人才隊伍不能進行很好的交流,與政府之間的交流也沒有形成雙向有效的機制,很大程度上限制的高校智庫的發展。
2.3資金來源
高校智庫的資金來源有上級撥款、基金項目資助、校友等私人捐贈和公司企業及社會組織的捐贈四個部分。與之相比,中國高校智庫的資金來源相對單一,大多依賴高校財政撥款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項目撥款。資金來源單一性可能會導致研究成果缺乏客觀性、公正性和科學性,制約高校智庫的長期發展。
2.4影響力比較
國外高校智庫的成果類型多種多樣。有圖書專著、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專題研究報道、政策解讀、新聞稿等這些傳統的形式外,還有很多新形式[6]。相比之下,中國高校智庫則缺乏把研究成果向公眾推廣的主動性,對外宣傳推廣的動力不足。我國高校智庫的傳播力度不夠,研究成果轉化缺乏渠道或者轉化效率較低,再加上公眾參與度低,這與國外高校智庫向社會公開發布研究成果、通過公眾參與、引導輿論導向最終達到影響政府決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結論
根據《2017全球智庫報告》,我國高校智庫進入世界前20的只有3所,數量較少,智庫的國際地位較低、影響力較差,智庫的整體水平亟需提升。以下將通過對國內高校智庫的組織模式、人才配置、資金來源、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改進提升,以期為我國高校智庫建設提供借鑒。
3.1變革組織模式
從組織模式的比較中,我們看出,中國高校智庫大多隸屬于校內二級學院,并沒有專業的管理機制,這就使高校智庫無法跳出傳統學術研究的思維局限;同時,我國高校智庫也因此缺乏獨立性。所以,我國高校智庫可以嘗試進行市場化的機制變革,給高校智庫更多的自由,在學校的宏觀調控下,管理重心下移,明確責任,減少冗員,提高效率,讓高校智庫以更靈活的機制參與市場競爭。此外,我國高校智庫還可以借鑒國外高校智庫的扁平組織結構(詳見圖1)。或采取單一的垂直領導體制,就不同領域研究實行逐級管理;或采用雙重體制,設研究系統和內部管理系統。扁平的組織結構是智庫高效運行的基礎。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繁榮發展,相信我國高校智庫必將創新變革管理體制,與國際接軌、參與全球智庫的競爭與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
3.2改進人才交流機制
借鑒美國的“旋轉門”機制,促進人才與政府的雙向流動。結合中國國情,加強經驗豐富、學術能力強、職位高的人才在智庫、政府之間的交叉轉換,以項目為載體通過“旋轉門”機制搭建起高校智庫與政府溝通的橋梁,有效提升高校智庫的決策影響力。另外,政府還可以鼓勵體制內原領導人員到高校智庫從事研究工作,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廣泛的人際關系以及對實際情況的了解,都可以很好的應用到研究工作中,實現理論與應用的有效結合。
3.3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國外高校智庫經費來源渠道多元化與中國高校智庫資金來源的單一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增加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是高校智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首先,中國高校可以向國外學習,建立專門的籌資機構,獲得更廣泛的資金來源。其次,中國高校智庫要開拓更廣泛的市場,不管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將知識作為一種產業面向市場,這不僅可以增加經費收入支持智庫的發展,還可以增強高校智庫的影響力。
3.4提升影響力
智庫的影響力是智庫賴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提升智庫的影響力是智庫發展的關鍵。我國高校智庫一方面可以通過不斷引進人才和國際資源,加強多元化合作,創新思維,拓展思路,著力培育高水平的研究隊伍,來提高智庫研究成果的質量,從而提升智庫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大眾媒體來宣傳研究成果,加強成果推銷能力,更多地利用媒體發聲,擴大自己在國內國際范圍的學術影響力,同時也會擴大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第三,我國高校智庫還應該重視同政府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為政府官員開展培訓,形成定期研討、參觀交流的機制,建立與政府間的人際關系,加強與政府間的互動,在讓政府更多的了解智庫和其研究成果的同時,也能給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多的專業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