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破解農村發展困境的重要舉措。而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有效發揮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各級黨和政府要進一步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建設的隊伍基礎、物質基礎、文化基礎。本文以大興安嶺林區農村基層黨組織為著力點,從三農的發展歷程看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歷程,探索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并在2017年10月19日上午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根基在基層,一定要抓好基層黨建,在農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當今,中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正跨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奮斗目標的開創期,也正是大興安嶺地區正面臨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大興安嶺林區有行政村80個,農村黨組織在林區鄉村振興戰略中,解決“三農”問題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三農”視角下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建設
階段一: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建設思想的基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黨在思想理論上撥亂反正,開啟了一次巨大的理論飛躍,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農村改革拉開了序幕,1982年頒布了第一個名為《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的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指出“工人階級的政黨必須動員各方面的力量,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廣大農村開展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策教育”。隨后1983年至1986年的一號文件多次強調“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證農村各項改革的健康發展”。使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在農村改革開放拉開序幕之后,面對新形勢和新問題,高度重視、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從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恢復整頓組織建設,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人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逐步走上健康發展軌道。
階段二: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建設思想的提升。進入到新的歷史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現狀無法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改革的新要。圍繞農村改革的新任務。2007年一號文件圍繞三農工作主要任務,提出“選好配強領導班子,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2008年和2017年一號文件強調:“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可以看出,這一階段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二、從鄉村振興戰略歷史發展角度看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性
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夯實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物質基礎。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些講話和文件精神進一步指明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也為貫徹和實施農村政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林區經濟轉型時期,要大力發展農村市場經濟,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要大力發展農村鄉鎮集體企業,鼓勵和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輸送與轉移,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特色農業、旅游農業轉型和發展。
積極傳承和復興優秀傳統興安文化,夯實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文化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執政黨建設的向下延伸,要提高其在農村的領導力和影響力,就必須要借助鄉村文化的涵養與支撐,進一步豐富政黨文化、拓展政黨建設的思想文化資源。傳統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淀,鄉村是傳統的寶庫和棲息地,失去鄉村也就失去了傳統、歷史與文化,也就喪失了前進的基礎。大興安嶺地區位于祖國的北部邊陲,擁有獨特的驛站文化,北疆文化,抗聯歷史文化,鐵道兵文化、達斡爾等少數民族文化,所以要對鄉土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更適合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需要。農村基層黨組建設過程中可以充分吸收傳統鄉土文化中重實際而輕玄想的務實精神,夯實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文化基礎,不斷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注入新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