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
仲裁是指由雙方當事人協議將爭議提交第三者,由該第三者對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評判并作出裁決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但是,部分國家和地區將仲裁設置為強制型模式,用于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始終介于自愿型和強制型之間,對仲裁程序表現出嚴格的強制性,但對仲裁結果則有著明顯的“自愿性”,導致勞動爭議仲裁并未發揮出應有作用,應向我國臺灣地區進行借鑒,學習臺灣地區在勞動爭議仲裁方面的相關舉措。
一、勞動爭議仲裁分類
勞動爭議仲裁是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基于當事人申請,依法針對提交的申請進行判斷,確保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得以實現,是一種具有判決意義的法律制度。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及仲裁的程序法理,勞動爭議仲裁可以分為自愿主義和強制主義。所謂自愿主義是勞動爭議雙方當事人能夠自愿決定將爭議交付仲裁,在該種勞動爭議仲裁中,當事人有權約定仲裁事項、仲裁員以及仲裁程序。所謂強制主義則是指在勞動爭議仲裁中,無論當事人是否愿意接受仲裁,是否服從仲裁裁決,均沒有相應的選擇自由,直接由國家法律強制規定。
二、臺灣地區勞動仲裁強制性經驗
調整特定爭議主體申請仲裁的強制許可。臺灣地區勞動爭議仲裁相關規定由《勞動爭議處理法》確定,最初規定為強制仲裁,隨后修改為任意仲裁,第三次重新修改為強制仲裁,可見強制型仲裁更適合勞動爭議仲裁。在臺灣地區的強制型勞動爭議仲裁中,最重要的經驗就是調整特定爭議主體申請仲裁的強制許可。最新《勞動爭議處理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勞動爭議調解不成立,雙方當事人可以向主管機關進行申請,但當事人一方屬于機關、機構、院校時,不得申請仲裁。可以簡單理解成,政府機關、公立院校、事業機構為避免運作滯障,涉及勞動爭議仲裁,必須經其主管機關批準,才能申請仲裁。
特定勞動者和特定事業領域調整爭議的單方申請仲裁。臺灣《勞動爭議處理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如果勞資爭議當事人屬于特殊勞工群體,當其向有關部門申請仲裁時,雙方未約定必要服務條款者,任何一方都需要向中央主管機關交付仲裁。由此可以看出,臺灣地區對于國家機關、事業機構、各大院校以及具有國防安全、重大公共利益事業領域,比如自來水事業、電力事業、醫療事業等行業,允許出現勞工爭議的任何一方提出單方面仲裁申請,另一方面必須要參與其中,此類勞動爭議仲裁具有明顯的強制性,無論是在程序方面,還是最終的仲裁結果都必須遵守。
主管機關依職權交付仲裁。臺灣《勞動爭議處理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經調解不成立,經主管機關認定存在對社會公共利益具有重大危害的,應由主管機關申請仲裁,并提交給雙方當事人,此類也是臺灣勞動爭議仲裁強制性的最直接表現。一直以來,臺灣地區都在針對勞動爭議仲裁進行調整,認為勞動爭議仲裁是當事人之間的契約,如果當事人為工會,那么該契約就升級為團體契約。鑒于勞動爭議仲裁對當事人的權益有著重大影響,會重新產生一種新型的法律關系,由主管機關主動介入到勞動爭議仲裁之中,利用強制型的方式解決雙方的糾紛,不僅會影響到雙方的選擇權益,也會剝奪雙方當事人在程序上的選擇。
三、勞動爭議仲裁強制性思考
臺灣強制仲裁在整個勞動爭議仲裁體系中屬于例外。臺灣地區《勞動爭議處理法》經過多次修正和完善,較為注重勞動者在程序上需要被特別保護的需求,更是將勞動爭議仲裁自愿型和強制型進行完美融合。臺灣地區《勞動爭議處理法》將權利事項和調整事項都歸屬于自愿仲裁范疇之內,將部分調整事項設置為強制型仲裁,利用這種強制型勞動爭議仲裁作為保護弱勢群體的最主要方式。但我國大陸地區的勞動爭議仲裁無視當事人個人意志,仲裁的啟動、管轄、審理均無視當事人個人意愿,顯然是對當事人意愿的不尊重,應學習和借鑒臺灣地區經驗,將多數勞動爭議仲裁作為自愿型勞動爭議仲裁,僅保留少部分強制性勞動爭議仲裁,將強制型勞動爭議仲裁作為例外。
臺灣強制仲裁是為了維護公共生活、公共安全。臺灣地區確立采用強制型仲裁,主要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通過強制型勞動爭議仲裁抑制產業蔓延給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和危害。比如在臺灣基隆客運事件中,臺灣基隆客運公司和該公司的工會長期處于對立狀態,因調整事項產生爭議不能解決,基隆主管部門多次調解未果,依照《勞動爭議處理法》進行強制型仲裁,要求雙方必須遵守仲裁結果。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強制型勞動爭議仲裁,那么在雙方都不提交申請仲裁的前提下,臺灣基隆客運事件就會一直處于糾紛之中,會嚴重影響社會公眾的公共利益,導致社會交通中斷,給社會公眾日常出行造成不便。
臺灣強制仲裁主要是為解決調整事項的勞資爭議而設置。臺灣地區強制型勞動爭議仲裁主要適用于雙方勞資爭議,相比之下,勞資爭議并不適用于法院審判,由仲裁機構進行處理更加妥當,其中的彈性和尺度更加適宜。反觀我國大陸地區,《勞動法》中規定簽訂集體合同而產生的爭議才能由雙方協商或政府協調的方式進行處理。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群體性的爭議問題不斷增多,完全依靠司法機關并不能及時進行處理,可以從臺灣勞動爭議仲裁中汲取相關的經驗,將這種群體利益性糾紛納入到仲裁范疇之內,對此類爭議進行強制型勞動爭議仲裁。
通過論述,可以了解到我國大陸地區勞動爭議仲裁處于自愿型和強制型之間,在程序上具有嚴格的強制性,但在仲裁結果上則存在一定的“自愿性”。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大陸地區勞動爭議仲裁可以借鑒臺灣經驗,適當調整自愿型和強制型的分配,以此更好地遵循雙方當事人意愿,更好地維系社會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