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閆 焉宇成 李鐵鵬
摘要:遼河,中國七大母親河之一,中國歷史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從沈陽市全域發展格局看,遼河橫跨一市一區兩縣,是城市建設邊緣區,流經區域大部分以農業生產為主,是城市“中心—外圍”結構中的邊緣區域。遼河城鎮帶是統籌全市城鄉發展格局的重要推進區域,從資源和發展條件看,也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的理想空間。加快遼河城鎮帶建設,融合市域兩大功能板塊,對保障全市網絡化城鎮空間健康發展、實現全域統籌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 Liao River, one of the seven mother rivers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cradles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henyang, Liao River is a marginal area of urban construction, which spans one city, one district, two counties, and most of the flowing areas ar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ch is the marginal area in the "center-periphery" structure of the city. Liao River Town Zone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area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e whole city. From the view of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Liao River Town Zone is also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so as to realize "seeing mountains and seeing water, remembering homesicknes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Liao River Town Zone and merge the two functional plates of the city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pace of the whole city and realize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whole area.
關鍵詞:遼河;流域一體化;生態;城鎮帶
Key words: Liao River;basin integration;ecology;urban zone
中圖分類號:[TU984.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7-0032-03
1 項目背景
遼河是我國的七大河流之一,遼寧省的母親河。遼河文明歷史悠久,文化傳承源遠流長,到如今,遼河流域已然由“生活、生產功能主導”轉變為“生態功能主導”的發展態勢。1996年,遼河曾被列入全國“三河三湖”重點治理對象,到2014年遼河治理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摘掉了“重污染帽子”。為了進一步優化遼河流域生態環境,沈陽市啟動了遼河干流城鎮帶發展規劃。
沈陽,素有遼河明珠之美譽。境內遼河干流長307公里,面積3850平方公里,是流域中河流最長、河道最寬、面積最廣的區段。但沿線地區生態環境復雜脆弱,城鄉建設水平較低,嚴重制約流域發展。
沈陽遼河干流城鎮帶是構建沈陽生態安全格局的核心,是連通沈陽遠郊“一區一市兩縣”城鄉發展的紐帶,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區域。
2 規劃構思
①確定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目標,在生態環境與城鄉建設之間找尋平衡點,協同發展,提出“生態優先、文化傳承、綠色發展、公服完善”的總體框架,逐步實現新型城鎮化先行先試示范區的總體發展目標。
②提出“四態合一、逐步推進”的流域型城鎮化發展思路,即歷史文態、環境生態、空間形態、功能業態有序、協同推進。針對遼河流域“生態主導”的特殊性,明確生態要素的優先保護的原則,其次是歷史文化和功能業態的相輔相成,最后是城鄉空間的協調發展。
③人居空間以“精明收縮”為規劃理念,針對人口流出嚴重、土地利用粗放,確定“城鄉建設用地總量收縮、鎮村居民點數量收縮、人均城鄉建設用地收縮”的總體原則。
3 規劃內容
3.1 建立遼河流域保護空間格局
根據生態要素、遼河流域現狀情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范圍,以遼河干流為骨架,構建各類要素分類劃定的全流域生態保護空間格局。強調生態優先,結合流域生態保護控制和城鄉建設的發展需求,劃定控制區、協調區和城鄉建設區,實施分類控制引導(圖1)。
3.2 優化城鎮空間組織模式
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差別化”的城鎮布局,依托沈陽中心城區的軸向拉動作用,形成四級城鎮體系。強化濱水性策略,積極引導濱水城鎮“向河”發展。
3.3 制定城鄉分類引導措施
以縣城為統籌城鄉建設發展的重點單元,優化提升縣城發展格局。以小城鎮為統籌城鄉建設發展的戰略節點,培育提速城鎮發展速度與質量。以農村居民點為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點,重點選撥,擇優發展,建設宜居鄉村。
3.4 建立循環產業發展格局
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嚴控工業產業污染,構建流域生態產業體系。秉承“產城融合”發展理念,即工業、服務業向城鎮集聚,農業、特色旅游業向農村地區集聚。重點推進“農業旅游一體化”,形成“三產為主,一二產為輔”的產業結構。
3.5 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支撐體系
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配建體系,明確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要求。分級配置行政管理、醫療、文化、教育、體育和社會福利等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
以高效、便捷為目標,構建以高速路為骨干,以國省干道為主體,以縣鄉公路為補充的城鄉交通體系;以及公交快線(BRT)為主導,站場分級設置的客運體系。以節能減排為目的,建立全流域生態型污染防治和市政供給標準及體系。逐一設定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要求。
4 規劃思辨
4.1 探索流域型城鎮化研究方法和實施手段
規劃總結沿河流域城鎮化的發展特征,探索我國北方地區跨縣區河流流域城鎮發展和生態建設的新模式。提出生態建設拉動城鎮發展的新理念,構建新形式下沈陽都市區全面發展新的戰略支撐點,培育沈陽都市區新的區域經濟發展帶,促進沈陽“三縣一市”郊縣地區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實現生態治理與城鎮建設聯動的新型城鎮化模式。
4.2 落實“多規合一”規劃理念和技術手段
針對規劃涉及面積廣、發展差異大、城鎮關聯性差、經濟社會情況復雜的特點,利用橫向、縱向兩種渠道,充分展開部門協調與合作。統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自然保護區規劃、綜合交通建設規劃、居民點布局規劃等數十個現行規劃,從遠景、近期、總體、分區等多個時空分割角度對規劃任務進行合理安排,確保規劃動態實施。
4.3 構建全流域保護的“生態管控”新局面
綜合運用GIS和遙感技術,從歷年圖像景觀、植被綠度、地表能量、生態指數等方面探索遼河流域生態軌跡與土地轉換態勢,作為生態格局劃定依據。以社區、村莊為基本評價單元對可利用資源、交通可達性、人口承載力、耕地質量等要素進行疊加,對評價單元發展潛力進行差異性分析,明確鄉村集約節約建設和特色產業發展方向。(圖2)
4.4 實行“鄉村主導”的流域統籌新發展
重點關注村莊人居環境提升,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通過現場調研、入戶走訪、發放問卷等調查分析,對鄉村進行分類和建設安排,制定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和技術導則。完善鄉村治理的制度建設和組織管理,制定村民公約和考評制度,實現良性發展(圖3)。
5 實施效果
5.1 規劃策略有效引導,相關規劃依規推進
規劃提出的空間發展戰略和城鎮化策略,成為新時期統籌遼河流域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有力抓手。市(縣區)林業、環保、旅游、交通等相關部門依規劃編制完成建設計劃和專項規劃。
5.2 城鄉建設全面啟動,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圍繞城鎮帶建設的“314”工程沈陽段全面啟動,陸續指導編制完成沿線示范鎮村建設規劃百余項。
5.3 基礎設施全面提升,交通網絡快速通達
城鎮基礎設施全面提升,新建污水處理設施基本覆蓋沿線重點城鎮,城鄉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80%以上。增強遼河交通可達性,實現中心城區60分鐘到達、外圍新城30分鐘到達的交通網絡。
5.4 沿線旅游快速發展,美麗鄉愁初放光彩
規劃推進遼河旅游快速增長,目前沿線相繼完成稻田畫、薰衣草莊園、濕地公園及民族村等農旅項目。
參考文獻:
[1]王義民,李文田,尹航.流域與中國城市群空間分布規律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2).
[2]鄧祖濤,陸玉麒,尹貽梅.漢水流域核心-邊緣結構的演變[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03).
[3]黎鵬,楊宏昌.珠江—西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空間分布格局及其動力研究[J].學術論壇,2016(12).
[4]高子鈞,毛兵,宮遠山,李鐵鵬.新型城鎮化視角下的流域文化保護路徑研究——以遼河流域沈陽段為例[J].城市規劃,201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