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樹龍
摘要: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實現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極為重要的途徑,它既是一門理論課程,也是一門德育課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初步培養小學生的思辨能力,開闊他們的視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德育素養、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因此,研究如何上好小學思想品德課非常有必要。
關鍵詞:思想品德;小學生;德育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綜合素質教育中具有其獨特、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基礎作用與核心地位。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科學、有效地運用一些實踐活動,逐步的、潛移默化地向小學生們貫徹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之中所規定的基本教學內容,實現并提高小學生對品德認識以及對品德判斷的能力,培養其文明的德育行為與良好的文明習慣。
一、培養品德意識,促進良好品行的養成
當前,由于環境的影響,一些小學生在與其他人交往過程中無意識地就表現出諸如缺乏誠信,缺乏愛心、同情心,缺乏集體榮譽感,自私自利,好逸惡勞,不守時間等行為現象。針對這些價值觀缺失的現象,我們要從單純的對課程內容的教學轉向對學生的“德”和“能”的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上來。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知識的傳授、灌輸為主導,忽視了小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品德修養的培養,喪失了“授人以漁”的教育思想。新課改以后,多數教師都在努力探索師生互動、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思維,把重點放在了對學生的了解與分析之中,并把“教”的重點放在了對小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加強了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社會實踐內容的延伸,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分析教學內容與方式,開拓了自身的思維,大膽提出了自己的獨特教學方法,這些都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有著積極作用與意義,并為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識與行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基本都以加強小學生禮貌用語以及文明行為的習慣培養為教學基礎,并讓學生們懂得“人不識禮儀,寸步亦難移”的道理。同時,教育學生們懂得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作為華夏子孫,也同樣要具有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的思想意識與良好行為,并以身作則,建立良好的文明禮貌風范,教育學生們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假惡丑;什么是光榮、恥辱。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指導之下,幫助學生們建立起標準的行為規范與行為,從而為下一步思想品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才可以有力提升小學生品德行為的養成。
二、改進教學環境,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促進課堂德育的實效性
如果脫離了實際生活,思想品德課教學就會顯得非常蒼白,空洞無力。據了解,目前我國的農村小學很少有學校會給小學生提供深入社會實際體驗的機會。他們以學生的人身安全為由,害怕出事承擔不起責任。所以,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德育教學想要提升一個層面,就需要在教育環境上加以改進。首先,我們要營造學習環境,提升人文素養。小學思想品德學科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因此需要著重在學科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上下功夫,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學科組教師人文素養的提升。要求學科組教師認真分析自己以往的工作情況,深入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的方法和理論,虛心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正確定位自己的優勢與弱點,并此基礎上制訂出自己課堂教學的發展規劃,確立自己在課堂教學中要探索的方向,明確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有獨到的見解和目標。其次要營造工作環境,提高群體水平。小學思想品德課需要教師在摸索中實踐,在碰撞中生成,在交流中提升。因此,可以采用專家引領模式,即邀請市、區教研員來校講座、進行聽課指導,幫助教師更新觀念;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內的優質資源,采用骨干示范模式,定期安排思想品德學科的研究課,領導班子及學科任課教師一起聽評課、研討、交流,營造一種積極參與、合作互動的研討氛圍,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深入生活,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培養小學生良好品德和愛國精神
我們可以定期開展幫扶助民活動,讓小學生參與社區幫扶助民活動,如為敬老院老人洗衣服、剪指甲、聊天;針對有困難的殘疾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幫助等等。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如何去幫助、關心他人,去思考自己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去做,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做。讓他們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去深刻的感受、領悟真正的良好品德觀念、良好品德行為。這樣才會達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有效地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另外,還要培養小學生的綠色環保意識,鼓勵學生參與社區的綠色環保活動,使其充分體驗集體生活、集體榮譽,逐漸培養他們自我意識到自己始終是集體的一部分、社會的一部分,是集體的主人,是社會的一份子,同時幫助小學生們學會關愛大自然、關愛社會;并以關心大自然、關愛社會為己任,從而引導學生們將個人思想不斷傾向于國家、社會、自然。從而才可以進一步促使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之中更加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祖國、家園,促進學生積極向上、愿于奉獻精神的樹立。
四、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回歸生活
我們經常發現,盡管學生通過學習獲得了認識,知道應該怎么做,而在實際生活中卻疏于行動,缺乏實踐。如果學生不能將知識轉化成能力,那教學也就算不上回歸了生活。課程以小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但并不代表教學是他們現實生活的完全重現,不能僅僅停留在模擬生活、交流經驗的層面。教師要致力于使課程、教材、教學回到小學生的生活中去,使他們積極的對待生活,提升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引導他們學會更好地生活,實現課程、教材、教學向學生生活的回歸。教學要實現認知、情感、行為和諧發展,培養小學生的實踐品質,不可能三五天就能完成,需要耐心,是一個過程。總之,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從小學生的生活中來,要再回到小學生的生活中去。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通過課程改革之后,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之下也呈現出勃勃生機,無論是從課堂的教學內容還是教育方式上都改變了以往缺乏生機的、單調的學習方式,不但活躍了師生的思維、激發了彼此的創新意識,也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需要指出的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在品德行為方面主要是促使小學生在認知基礎上把對正確的品德理解與判斷應用于社會生活實踐中去,以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為基本準則,并在此前提下進一步培養、指導小學生樹立起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正確的理念信念。
參考文獻:
[1]張恩吉.淺談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學習意識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2(32):243-244.
[2]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3(09):4.
[3]鄔冬星.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