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代紅
摘要:就初中階段語文教學而言,閱讀教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高效的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拓寬學生視野,并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而現階段,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鄉村地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很多弊端,無法充分實現閱讀教學的目的,使得學生逐漸失去閱讀的興趣,產生抵觸心理,嚴重影響閱讀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將深入分析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實際情況予以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使學生得到更加優質的教育。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措施
一、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一)落后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
閱讀教學理念落后的主要體現便是教學工作中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越俎代庖、強行灌輸教學知識。在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使學生在考試中獲得較高的分數,便會將考試常見知識點以及教師認為的考試趨勢以及重點知識對學生進行灌輸,甚至很多時候并不要求學生對知識點做出充分理解,只要背會就可以了。這就導致學生即便記住知識,也不能充分理解,更無法將其應用到后期的學習和發展當中,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局限,違背閱讀課程設置的初衷[1]。
(二)教師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往往帶有較強的目的性,這一特點主要是受應試教育以及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并且在農村地區的教育工作中依舊被廣泛沿用。在農村教學環境中,課內閱讀部分,教師僅挑選部分進行教學,將其他閱讀部分的時間分配給考試必考知識方面,這就導致學生接觸閱讀知識的機會比較少,而接觸課外知識的機會幾乎不存在。當學生放學之后,學生家長會針對教師給出的重點內容督促學生學習,很多家長認為看課外書或者與考試無關的書籍等于浪費時間,進而導致學生在家庭環境中也不能閱讀較多的語文課外讀物,導致閱讀教學不能發揮其意義,長此以往,學生也會失去閱讀興趣和想法,使得閱讀教學工作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被淡化或者遺忘。
(三)農村中學圖書資源匱乏。
農村中學的學生以留守兒童為主,大部分為住宿學生,受到學校資源設施的限制,在課余時間學生無法接觸到電視以及多媒體等技術設施,導致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接受和了解僅僅局限于圖書館,學生只能從圖書館的讀物中了解到與自身認知不同的事物和觀點。但是農村中學圖書館內的圖書數量較少,且涉及的領域比較狹窄,導致學生的閱讀量不能滿足閱讀教學的需求,再加之教師對閱讀的不重視,無法形成濃郁的閱讀氛圍。學生長期處于缺失閱讀氛圍的環境中,將會隨波逐流,選擇和大部分學生一樣,去鉆研考試知識或者玩游戲等,導致閱讀教學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無法發揮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拓寬學生視野的作用[2]。
二、改善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對課堂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
新課改要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可以自主的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完成:
1.優化教學理念。
改善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關鍵便是對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進行優化。針對閱讀教學部分,新課改明確強調閱讀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以文本為主線進行對話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要求教師不要過于深化閱讀教學知識,避免引出繁瑣、難懂的分析。應該注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理解和閱讀體驗,并針對閱讀內容和學生的理解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多元化的理解和想法,針對這些進行探討,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使其思維情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被升華,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教師需要對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做出充分認知。教師負責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并維持閱讀教學的順利完成,其主要身份是組織者和促進者,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提出富有創意的論點,激發學生探討和交流的欲望,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以便順利完成閱讀教學任務。
3.加強閱讀教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大特點便是閱讀素材中的人物、情節以及觀點等元素在實際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載體。所以,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閱讀教材的相關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可以利用現有的經驗對文章的思想情感進行體驗和感受。在體驗中學生可以通過多維度獲得感悟,進而主動分析閱讀素材所包含的知識,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要過于苛求學生得到統一答案,只要充分理解并理解的方向不存在錯誤即可[3]。
(二)創新閱讀教學模式。
閱讀教學模式應該向多元化發展,從空間以及時間等方面進行聯系和分析,使學生放飛思維,開放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新舊知識做出合理的聯系,培養學生回顧分析、歸納總結等方面的能力。例如教師講授關于景色描述的文章時,可以讓學生聯系曾經學過的景物描寫的文章,從多方位歸納景色和文章的特點;針對同一個作者的文章,加強文章間的聯系,對文章的特點進行充分分析和評價。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對課內閱讀素材和課外閱讀素材做出充分的結合,對課文類型和文本內容進行結合,并要求學生及時反饋感受和想法,然后進行討論和分析。例如,教師講授《藤野先生》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要求學生對《朝花夕拾》這篇散文進行閱讀;講授《分馬》這一課的時候,可以預先閱讀《暴風驟雨》這篇文章,通過對文章間的關聯進行分析,拓展學生思路,使學生思維完全打開,可以從更多、更廣的角度思考和理解,最終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得到提升,貫徹落實新課改對閱讀教學的要求[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中學受到師資以及設施條件的限制,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再加之教師教學觀念普遍陳舊,使得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從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等多方面進行改進,進而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熊長芬.淺談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困惑與應對策略[J].語文學刊, 2015(16):23-24.
[2] 胡賽萍.內外兼修,提高閱讀能力——論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讀寫算:教師版, 2017(32):42-42.
[3] 方櫻潔.微課在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課外語文:上, 2016(4):88-88.
[4] 文雪松.淺談如何增強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 2016(2):2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