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摘要:語法是貫穿英語的一條主線,學生沒有一定的語法基礎,累積到的詞匯就無法正確使用,這不能幫助學生真正學好英語。學生具備良好的英語功底是需要語法基礎的。因此,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該多關注學生對語法的了解與掌握程度【1】。學生學習語法能夠了解英語的內部語言規則,從而培養自己良好的語言規范行為。教師在平時的英語課堂中,不管是在聽力、閱讀,還是在作文的教學中,都要灌輸一定的語法技巧。
關鍵詞: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不斷改革的條件下,教師將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看為重點,學生的口語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提高不少【2】。但是,教師卻忽略了語法的重要性,由于教材中缺乏語法設置,教師的語法教學意識更加淡薄。在初中英語的習題冊中,也很少關于專項語法的訓練,學生缺乏對語法現象的準確認識。再加上隨著英語學習難度的加大,學生的語法功底淺,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也每況愈下。這充分說明教師在英語課堂中切實實施英語語法教學的緊迫性。
一、重視語法教學,明確語法教學目標
教師在初中英語課堂上,首先在思想上就要轉變英語教學觀念,英語的教學要全面均衡,不能重視一項內容,卻忽略另一項內容。可以說,英語的口語、語法、聽力、閱讀、寫作這幾大部分是相互聯系的,也是相互促進的。學生能在語法的訓練中無形地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能在口語等專項訓練中提高語法水平。這種相互促進的前提是教師有意識地灌輸英語語法意識,學生接受這種思想的熏陶。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明確語法的教學目標。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首先要明白初中英語的語法該講什么,又該講到什么樣的程度,在講解中要詳略得當。在初中階段主要有五種基本句型、狀語從句、狀語從句等語法的內容。學生如果沒有掌握這些基礎的語法內容,接下來的英語學習就會比較困難。教師要明白學生學好英語的前提之一就是掌握基本的語法知識。如果基層建筑沒有,學生的學習英語水平就很難發展【3】。
二、優化課堂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法教學活動
眾所周知,語法的基礎雖然是簡單的,卻是枯燥的。大部分學生語法學不好的原因就是對語法的學習感到乏味。在以往的語法課堂上,教師對語法的講解依舊停留在黑板、粉筆、教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上。由于語法本身就比較單調,有大量的文字敘述,學生對語法就更加不敢興趣。為此,教師就應該著手于優化課堂,立足于課內外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在思想上根本改變對語法的認知。教師引進多媒體信息就是優化課堂活動的形式之一。多媒體技術有著圖文并茂的特點,能夠為學生呈現出生動、形象的畫面,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師在動詞時態一般現在時的用法的講解中,就可以引進多媒體技術。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景點的地方,在不同景點的圖上用英文的一般現在時或其他時態描述一個場景。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每一幅圖片進行比較。這樣一來,既以新穎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使得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獲取到一般現在時的語法知識。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法教學,還可以是利用口訣、順口溜等形式指導學生對語法進行記憶,這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法的體會。初中生還是處在一個愛玩的階段,在語法練習中設計一定的游戲,能夠使得學生擁有飽滿的學習情緒。語法基礎的練習不能太過于機械、直接,教師應該學會在無形中使學生的語法得到訓練。教師可以利用念口訣、編順口溜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一定的語法知識。比如,教師在講be動詞的用法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記憶am、is、are的用法,可以巧妙地利用口訣:我是am,你是are,is后是他它她。學生按照口訣地念,并且不斷地加快速度,直到不看書都能順口地說出。
三、營造有趣的課堂氣氛,緩解學生心理壓力
在語法的課堂活動中,教師要盡量營造有趣的課堂,緩解學生壓力,使得學生放松心情,這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法學習效果。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下,教師也能夠在學生不抵觸的情況下,及時糾正學生的語法錯誤。教師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還包括正確、科學的評價學生。首先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摸清每一位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在設計語法的活動中,教師要分層進行設計,每一位學生英語基礎不同,對語法的掌握要求也不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每一位學生才能獲得真正的英語學習喜悅感。
四、總結
語法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本功底之一,更是學生學好英語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重視英語各大部分的均衡教學,并且結合閱讀、寫作、聽力等內容灌輸語法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解決英語學習的困擾,還有助于學生在英語方面得到全面、均衡發展。教師在語法教學中,也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情況、語法教學內容,設計更多精彩的課堂活動,優化學生英語學習的結構。
參考文獻:
[1]王海榮.《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進策略漫談》,學術期刊《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年6期 作者:
[2]王獻林.《簡論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學術期刊《未來英才》,2016年11期
[3]邵春霞.《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理念分析及實踐探討》,學術期刊《考試周刊》,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