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嬌 劉燕
摘 要:關于傳統建筑空間的進化,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保持建筑傳統風格的基礎之上創造有利于現代生活方式的建筑空間,我們主張在傳統基礎上加入創新的巧妙結構并滿足功能需求,探索建造低成本的空間,改良結構方式,運用結合再生、環保的材料等多個途徑保持地域建筑的多樣性與創新性。
關鍵詞:傳統建筑 創新 低成本空間 結構改良 環保材料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3(a)-0000-00
建筑傳統空間的進化,由于有現代技術的介入,會引起的不利于現代生活方式的空間的改變,簡單來說就是空間替換。我們主張的進化,是一種精英試的進化,強調選擇性的突變。的確,某些建筑傳統空間由于不能適宜于當下的生活,如果不去改變,就會因不合理為由被徹底背棄。我們希望通過設計引導建設活動,通過基于地方的空間的進化,而非全面的否定。同時,也希望給建筑空間注入當代的詮釋。
1 新技術的介入
在全球化背景的影響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已對傳統城市空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統建筑的風格與形態已逐漸被現代化建筑取代,喪失其地域性與本土化特色。面對“千城一面”的地域性文化缺失現象,我們應該在現代性與本土化之間尋找平衡點,關注對自身文化特色的表達以及對原創性的追求,探索新型技術對解決建筑地域性問題的可能性。
生活方式的改變產生技術更新,新型技術的介入可以平衡傳統建造技藝與現代人需求之間的矛盾。我們希望通過傳統建造方式的延續與創新,帶來建筑的地域性回歸,以及傳統建筑詩意的延伸。我們的建造方式并非對立與顛覆傳統,而是在尊重場所文脈,延續傳統結構方式的基礎上,設計出極具美感、功能完善、空間靈活多變、能滿足現代人需求的方案作品。我們倡導傳統空間的現代化演替、根植地方特質的綠色生態建造手段,以及能滿足當代人生活狀態的在地性設計。
傳統建筑的現代適宜性改造便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利用創新的巧妙結構來滿足功能需求等問題,這種創作方法在保留本土化建筑特色的同時,巧妙的解決了傳統建筑與現代生活方式的不適應性,帶來了傳統形態、空間理念的更新與提升。
2 傳統結構的創新
重慶市南岸區黃桷埡正街的公房改造,是我們對山地建筑建造方式的一次全新探索。歷史悠久的黃桷埡正街曾是川黔步道的必經之路,街區內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傳統巴渝建筑風格,現多數房屋已破敗不堪、功能衰退。本案便是突破傳統結構的一次創新設計,由于受到山地地形及兩側建筑的限制,原建筑面臨進深長、隔間小、通風采光差等問題。在創作過程中,我們采用“一刀切”的空間模式,將切割的建筑體塊向上提升并與山地地形相契合,增加高低錯落的建筑界面,有效的解決建筑進深長帶來的通風采光問題,向上延伸的空間符合“占天不占地”的巴渝建筑特點,可以有效的適應地形、利用空間。與此同時,我們試圖保留傳統建筑的美感,通過傳統結構創新的方式滿足當代人們生活及觀景的需求,如采用鋼結構替換傳統木結構,創造舒適簡潔、開敞明亮的內部空間;利用長坡瓦頂增設屋頂平臺,打造適合山地特色的屋頂生活,增加建筑的趣味性與環境的互動性。
建筑和環境的互動應該是當代的,建筑肌理與周邊的古鎮肌理應該是相容的。我們希望建筑外形可以延續和突破傳統,但內部空間又是絕對的當代,要能滿足現代生活的多種需要。如充分利用屋頂空間,打造可以走通的空中走廊;突破傳統建筑的束縛,利用鋼結構形成室內LOFT大空間,讓傳統建筑更好的融入現代生活;玻璃材質的運用解決建筑采光問題的同時,滿足街區商業功能的需求。低成本的建設以及材料的環保也十分重要,重慶傳統建筑的夾板墻雖然獨具美感,但施工工藝已經難以達到,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巧妙地運用竹子來構筑建筑墻面,裝飾建筑細部,如運用鋼絲連接多層竹片構成建筑的百葉窗簾,讓竹子的通透性來解決通風和采光等問題;將交錯的麻竹裝飾于玻璃界面上,創造出豐富多變的光影效果等。傳統材料的現代化運用在豐富建筑表現形式的同時給街區帶來活力。
傳統木結構建筑的美感與其結構方式是相契合的,我們試圖對傳統結構進行解構和創新,以一種有效、簡潔、可組裝的方式運用于現代生活。抬梁式建筑按一定開間模數排列屋架,以梁抬柱的方式支撐屋頂。由于內部空間受到排架和開間的限制,我們嘗試抽象出一種構件,解構排架,打破內部空間的限制,同時能組合出展現傳統建筑美感的一種形態。我們利用傳統巴渝民居建筑中的一種構件——板凳挑,將其抽象成 T字形構件,以此T字形構件按150mm、300mm、600mm的模數交錯排列,將原一字形排架解構。以傳統建筑中的翹翹板力學原理承載傳遞梁、檁條的荷載,用傳統的翹翹板式力學結構,以現代的方式解構出了一個滿足現代尺度的內部空間和傳統審美取向的建筑形態。這種翹翹板被魔術化和工廠化后,就可以很快的生產組裝。這種組裝就有利于當地居民按照基本的模式建造屋頂,通過輕質簡便的材料構筑新型結構,這就是我們嘗試做的各種形態的可能性。
3 傳統材料與現代空間的結合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花山風景區的竹建筑改造,同樣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例子。通過把現代的建筑空間、形態、結構結合傳統建筑的材料形成新型的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現代建筑。具體做法是用輕型鋼架與傳統材料竹結合的結構方式形成外結構框架,構筑出優美的弧形坡屋頂,構筑大架空的空間,形成大視野和良好通風。內部結構是通過石墻自形成建筑內部結構,內外結構分離,方便搭建。其次在樹下營造loft空間,形成果良好的住宿環境,以達到美感、生態、舒適的建筑空間體驗。
4 結語
目前我國正處在快速發展時期,也許大量的新建活動使得對舊建筑的改造難以受到重視。但是我們應該看到,50年后,今天的新建筑將變成舊建筑,當其品質和功能不堪使用時,我們將面臨巨大數量的舊建筑改造需求。我們認為現階段最為重要的是以成功的改造項目向公眾展示這種措施的功效,以將這項工作向深度和寬度推進,為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做出共享。
參考文獻
[1] 王安石 上海優秀建筑的保護與利用[J],住宅科技,2004(2):34
[2] 候建設,上海近代歷史建筑保護修復技術[J],時代建筑,2006(2):58
[3] McNicholl,Ann and J Owen Lewis,(eds.).Green Design :sustainabel buliding for Ireland,Dublin,Stationery Office,1996
[4] Burton,Simon.Energy Efficient Office Refurbishment,London,James&James;,U.K,2001
[5] GB/T 50378-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估標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