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
摘 要:本文通過西部地區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環境管理工作的分析,就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城鎮化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闡明了環境保護與城鎮化建設間的關系,強調了環境管理不僅能改善城鎮化的生態環境,大大提高城鎮化的經濟發展水平,而且有利于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
關鍵詞:城鎮化 環境管理 西部地區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8)03(a)-0000-00
加強環境管理是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工作,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吸納剩余勞動力,增加居民收入,全面提高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城鎮現代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山東平度“3·21”事件血的教訓提醒我們,要防止新型城鎮化走偏,必須環境保護先行,西部地區中小城市更應盡快完善制度法規保障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有序推進環境管理工作。
1 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城鎮化建設面臨的環境形勢
生態文明建設以來這些地區以實施生態立市、工業強市為戰略,使城鎮化建設環境管理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和問題不可忽視。如城中村環境未整治,有些鎮(鄉)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沒有正常運行。垃圾填埋場、中轉站閑置,垃圾依舊亂堆亂倒,污染環境;垃圾池內的垃圾無人清運,長年堆放,成為新的臟點。污水處理設施建成不能充分發揮效益,由于污水管網入戶率低、住戶污水產生量小等問題,造成污水處理站半閑置或閑置。再如有些設施如垃圾池、垃圾車、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站、水源保護設施損壞嚴重,維護無保障,也存在資產流失現象。城鎮環境問題點多面廣,治理難度大,垃圾污水處理等環境設施建設、運行管理投入嚴重不足;鄉鎮環保長效機制未建立,影響城鎮化建設效益的發揮和環保工作的持續發展,特別是縣級環保機構不獨立、鄉鎮以下環保機構人員基本空白;面對新型城鎮化與城市環境管理,繁重的環境監測監察任務,市級環境監測監察單位在人力物力上都力不從心;城鎮環保宣傳薄弱。這些問題制約城鎮化環保工作的深入開展。
2 原因分析
從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城鎮化建設面臨的環境形勢不難看出,西部地區中小城市環境管理能力薄弱。缺機構、缺人員、力量弱,造成城鎮化建設中環境管理嚴重滯后;環保設施運行經費短缺。國家投資購買了設備、建成了設施,但運行經費靠地方財政解決。由于地方財政困難,環保設施運行經費基本無財政預算,嚴重短缺,有些地方只能靠雇傭低保人員做保潔工作,向當地財政要一點、自己擠一點解決;對國家投資的污染治理設施設備資產沒有形成嚴格的國有資產使用管理制度,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長期有效使用;基層干部對環保不重視,思想觀念仍然只注重GDP,忽視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和中共中央推進城鎮化建設要求不符。
3 問題探討
衡量一個地方城鎮化水平,可以從當地經濟社會、環境質量、環境建設、環境管理四大方面[1]來看,看其是否有序推進了城鎮化,走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自然生態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并舉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1 環境管理工作為先助推城鎮化建設
為建設人居適宜的生態優美城市,改善城市環境、提升環境質量是必然選擇。西部地區中小城市環境污染較輕、環境質量較好,城鎮化建設有較好的條件。乘勢而上做好環境管理工作,將是城鎮化建設發展的新名片,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提升城市品位。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3.2 城鎮化建設環境管理工作要求
(1)點面結合、示范先行。在重點解決城鎮化建設中環境污染“問題村”的同時,按照環境連片整治區劃中將西部地區生態脆弱區劃分為“生態移民區、南部山區黃河支流區域”的要求,以主要交通干線周邊、重點流域為主,以城中村、重點鄉鎮、新城鎮示范為重點,優先選擇符合各種規劃,具備實施條件(水、電、路、氣、屋等基礎設施齊全)、500戶以上的連片居民區進行整治,使集中治污設施服務范圍最大覆蓋、治污能力最大發揮、治污效果最大體現,確保示范效果,建立整治樣板。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居住類型和突出的環境問題類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以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為主要目標,城中村、城鄉結合部重點抓好垃圾收轉設施、污水管網建設,垃圾要進入城市垃圾填埋場處理,污水通入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重點鄉鎮在垃圾污水減量化、資源化利用的基礎上,建設集中處理設施;城鎮示范區提倡污水分散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可回收垃圾分揀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垃圾就地安全衛生填埋或收集拉運到附近垃圾填埋場處理。大力推進廢物綜合利用、清潔能源建設、社區綠化、衛生改廁等工作。
(3)統籌兼顧、整合資源。城鎮化建設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環境保護及城鎮建設等規劃,環境集中連片整治示范區也是城鎮化建設示范點,最終體現城鎮化建設成果,要整合各部門城鎮化建設資金,集中投向示范區,整體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水平。
(4)明確責任、建立機制。各級人民政府對轄區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負責,各相關部門要全面落實職責。充分發揮中央、省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引導群眾以投工投勞方式積極參與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擴大整治成果。建立完善項目區城鎮環境管理長效機制、污染處理設施運行管理維護機制,確保整治效果。
3.3 城鎮化建設環境管理保障措施
3.3.1 組織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協調解決城鎮化建設中環境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織編制城鎮化建設環境保護工作計劃、總體實施方案及年度實施方案、對環境保護項目實施和資金管理使用的指導和監督,制定績效考核制度并進行考核評估,組織環保項目的科研、論證、報批、監管及竣工驗收工作,建立目標考核體制;加大工作機制建設。在城鎮化建設前組織開展區域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水源地調查,對區域垃圾、污水、面源污染等情況調查,開展這些環境基礎調查,為政府確定重點環保整治區域,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提供科學支持。著力加強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建設,起草《關于加強城鎮化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小城鎮環境長效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規定。
3.3.2 制度保障
環保項目建設管理實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制、公示制和審計核查等制度,切實做到管理規范、質量優良、進度快速、效益顯著,確保圓滿完成項目建設任務。
3.3.3 資金保障
爭取環保專項資金,綜合整治城鎮化建設突出的環境問題;加強資金管理,加強對項目資金使用管理的監督,確保資金安全合理使用;實行連簽審批制度。項目資金堅持按計劃、按預算、按進度、按質量撥付工程款。
3.3.4 技術保障
由相關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城鎮化建設環境保護項目技術專家組,主要負責研究解決全市項目實施的技術問題,指導規劃方案的編制、示范項目建設及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的執行,實現質量、投資、工期控制目標,參與工程環評審查和項目驗收;加強業務培訓,要充分發揮各類技術服務部門的優勢,為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提供技術支撐;建立項目動態監管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和項目績效評價體系。
4 結語
在新一階段的城鎮化進程中,環境管理工作在城鎮化進程中很容易被忽視,但環境管理工作卻是實現高質量城鎮化的必要保障。西部地區中小城市要按照特色定位規劃,將環境管理工作有效融入到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以環境保護為先,尤其要避免城市發展模式粗放、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生態環境保護不力等以往城鎮化暴露出來的問題。從長遠來看,新型城鎮化不能只以經濟效益為指揮棒,而要在環境管理工作的基礎上更綜合地考慮文化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等。
參考文獻
[1] 環保部.《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與管理工作辦法》,《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考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