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懷
摘 要: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發揮美術這門課程的優勢,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呢?這就需要美術教學工作者在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學習美術這門學科。所以,就初中美術教學中興趣教學法的有效應用做出淺顯的分析和論述,為廣大美術教學工作者拋磚引玉。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興趣教學法;應用
21世紀以來,社會發展極其迅速,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所以,為了走在時代發展的前端,更好地完成初中美術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掌握有關美術的基礎知識和繪畫技巧,并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審美觀,首先就得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使其熱愛美術這門學科,這對于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決定性作用。
一、淺析興趣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美術雖然是一門藝術課程,卻在初中課程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對于藝術生而言,美術考試成績對他們的高考成績有著決定性作用。所以,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美術教學工作者要變換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再采用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而要把興趣教學法有效地運用到美術課堂教學中去。興趣教學法不僅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熱情,還能極大地提高初中美術課程教學的效率。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中,美術這門課程是不被重視的。因此,美術教學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太親近。因為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和了解,而且一般情況下,教師也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開展美術教學,降低了學生對美術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但是,近年來,興趣教學法被有效地應用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這樣教學工作者便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設計課程,讓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熱情,并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一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也在無形中被拉近,而這更有利于興趣教學法的開展。
二、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應用興趣教學法的有效措施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美術教學工作者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走進課堂、融入課堂、參與課堂。教學工作者通過對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且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欣賞美術作品,從而帶給學生視覺上的美的享受,并使其感受到美術的獨特魅力,并能在自己繪畫的過程中發現美并欣賞美,這就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美觀,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標準。例如,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梵高的著名畫作《向日葵》的時候,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將學生帶到向日葵地去寫生。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欣賞到向日葵的美,還能在觀察的同時感受到向日葵的獨特魅力,感知作者作《向日葵》這幅畫時的所想和所感,并走進梵高的內心世界去感受,更能加深學生對畫作的認識和了解,從而理解到畫中的向日葵不僅僅是表面的寫生,更是一種對原始生命力的熱情向往。
2.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傳統的以黑板和粉筆為主的教學模式早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了,也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熱情。所以,教學工作者要變換自己的教學方式,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極大地提高學生對美術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工作者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來設計教學環節,由于很多學生對漫畫情有獨鐘,所以,教學工作者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通過對漫畫的深入了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知道美術的獨特魅力,并告訴學生除了漫畫,美術還有更多更有趣的內容等著他們去發現,去挖掘其中的美。與此同時,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畫作的美,還能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
3.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工作者要設計教學環節,極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術課堂教學中去。所以,教學工作者要改變自己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能再讓學生機械學習,被動地接受,因為強加給學生的學習任務是沒有任何學習效果的。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引導者,教師要讓學生作為整個課堂的參與者,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學習有關美術的基礎知識和繪畫技巧,并培養自己的美術鑒賞能力。
總而言之,教學工作者要將興趣教學法運用到初中美術教學中,讓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極大限度地提高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初中美術教學有一個新的突破和進展。
參考文獻:
[1]陳艷.淺析興趣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考試與評價,2011(7).
[2]吳德學.淺談初中美術教學中實物寫生對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Z1).
[3]王蘭.淺談農村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現狀及如何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J].教育教學論壇,2011(17):143-14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