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權
摘要:語文不僅教給學生語文知識,還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豐富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運用朗讀法,講讀法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但這還不夠。我認為“發展情節法”的靈活運用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關鍵詞:語文;發展情節;運用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重點,它們本是兩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部分,可是有時候我們有的老師卻把它們割裂開來。這使學生的寫作能力沒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能把閱讀理解與寫作指導有機地結合起來,那學生就能通過課文的學習,發展思維,習得寫作方法。我認為運用發展情節法,可以解決實現這個目標。下面就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談談我的認識與體會。
在語文教學中,“發展情節法”通過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合理想象,經過擴散性思維對課文的有關情節加以適當發展。緊密聯系形象和課文內容,集說寫訓練、發展想象和思維能力,進行思想教育于一體,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發展情節法”既充滿情趣,又符合兒童年齡特征,在詩、寓言課文教學實踐中具有廣闊的天地,運用得當,將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通過發展情節,主動揭示寓意
對學生來說,課本上的寓言故事雖然情節吸引人,但如果要想真正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寓意,因其生活經歷有限,就比較難。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對寓言故事情節加以合理的想象,通過發展情節,夸大它的效果,達到主動揭示出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的目的,從而指導學生的生活、社會、學習等實踐活動。如《狗熊給象做褲子》(基礎訓練閱讀部分)的結尾是:“狗熊捧著做好的褲子,十分得意地向大象家里走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狗熊到大象家后所發生的事情:“大象一見狗熊送來新做的褲子,會怎樣?”“大象一定很高興,急忙把新褲子穿上身嗎?”“不能。”“為什么呢?狗熊不是穿上新褲子很合身嗎?”“從大象和狗熊的身材大小上想一想看。”學生細細一想,“噢,問題出在大象身體比狗熊要大得多上面。”“大象那么大,狗熊和大象比小得多了,難怪狗熊穿著正合身的新褲子大象會穿不上身。”再通過適當的點撥,學生便能生動揭示出文章蘊含的寓意:“做事應該面對實際,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想象。”
到此,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但我卻鼓勵學生把自己剛剛發展的情節用文字記錄下來,并用驚訝地語氣表達出自己對他們的贊揚,他們自然也非常樂意。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輕松地理解了寓言故事的主旨,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二、通過發展情節,體會思想感情
課文上有些文章的結尾看似言盡,但意未完,余味很濃,很值得回味體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按照文章思路進行合理想象,對文章的情節加以發展,將會使我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草原》一文的結尾的兩句詩很值得揣摩體味。如果教師單純地從字面上對詩句進行解釋,便不能使學生充分領略文章所營造的那種情境。教師可以放一段優美動聽的蒙古族主人在夕陽西下的美好景色中,在蒙古包前,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汽車慢慢地往前開,漢族客人揮手致意不忍離去,蒙古族牧民牽著馬,淚眼朦朧頻頻揮手,不愿離去,主人和客人之間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線連接著。那是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濃厚的感情線。
三、通過發展情節,深化理解詩意
古詩教學目標是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反復誦讀詩句,啟發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營造良好情境氛圍。這既可深化學生理解詩意,又可以引導學生自然地體會詩所蘊含的意境。如《宿新市徐公店》結尾兩句“兒童急去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讀到這兩句,城里學生缺少生活體驗便會產生疑問:“為什么黃蝶飛入菜花叢中后就難以找到它呢”,教師可通過試想來讓學生體驗理解,讓學生自己找尋其中的答案。如教師用黃色粉筆在黑板上隨意勾勒幾筆簡筆畫,學生就會明白,顏色相同,所以看不清楚,黃蝶飛入黃菜花叢后,因為黃蝶和菜花都是黃顏色,因此使人難以發現。農村學生有條件,教師可帶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親身體驗一番,印象會更深刻。這樣的教學,學生既對詩意加深了理解,更學習到了詩人觀察細致,有生活感等可貴的寫作經驗。
發展情節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我們在運用時一定注意聯系課文實際。有時學生的思維可能會有所偏差,他們是發展了故事情節,但卻偏離了我們的主要方向。這時,我們不能怕打擊學生而不做任何的評價與引導,這對學生的理解毫無幫助。我們在引導時,可以先肯定他們的積極思考態度,但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并請他們再相出一個與內容更加貼近的情節。這樣,學生就更容易接受了。學生有了好的想法,我們還要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能從容地記錄下來。這可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自信,所謂“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