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秋
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閱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我結合教學實踐,就閱讀教學進行了一點探討。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通過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養閱讀興趣,激發閱讀熱情
閱讀應該是終生的。閱讀興趣的培養應從小學啟蒙教育階段入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閱讀前的有效導入,讓他們對閱讀的素材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這對于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至關重要。比如,在閱讀開始前,如果教師能夠增加些對課文背景或相關知識的趣味性講解,讓他們對課文內容充滿期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過程之中,閱讀的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教師還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入手,整合即將閱讀的素材,引發對課文學習的積極性,利用小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對課文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也可以結合閱讀素材,讓學生通過初步閱讀,了解內容的梗概,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談閱讀感悟,形成全班參與閱讀的強烈氣氛,這便是閱讀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提高閱讀質量的關鍵。如教學《小小的船》這篇課文時,我們出示課件(動畫)。讓學生觀察:丁丁劃著小船,在無邊無際的藍天下遨游,許多星星在他身邊閃爍。此時學生被帶神奇無比的天空中。我們借此讓學生展開想象,自己如果到宇宙中旅行,將會看到些什么,是不是“只看到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學生打開思維的門窗,展開想象的翅膀,說出自己看到的“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激發他們的想象和思維,有效地進行了閱讀興趣的培養。
二、立足文本閱讀,立足課堂教學
文本是學生的朋友,課堂是學生的舞臺,老師是學生的組織者。作為老師要對學生的閱讀方法作好指導。語文閱讀方法,不僅只是引導學生朗讀,還要引導學生學會默讀、誦讀、精讀、略讀、瀏覽、控索性閱讀等多種讀書方法。只有掌握了這些讀書方法,學生才能根據不同類型的文章按照自己最喜歡的讀書方式自主閱讀,才會真正領悟 文章的情感和內涵。例如:指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培養他們從細微處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分析某個細節,某個動作,某種心理或者某個貼切傳神的用詞,理解。讓學生堅持閱讀,閱讀活動一直處于積極快樂的狀態,在閱讀時感受到老師的表揚。
1、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讀書活動,如以學校或班級為單位,定期開展課外閱讀成果展示活動。如舉行演講賽、辯論會、朗讀比賽、說話比賽、知識競賽、寫作比賽等專題活動,在活動中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使學生在閱讀的質和量上協調發展。開展“古詩朗誦會”、“童話化裝表演會”、“文藝節目會演”、“小小讀書討論會”、“課本劇比賽”、“名人的讀書格言接力賽”、“我的讀書方法”及出墻報、展覽讀書筆記等課外閱讀擴展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 給閱讀方法,總結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和經驗。
2、密切配合使學生堅持讀書。廣大教師和家長應互相配合,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使學生善讀書,增強課外閱讀積累。在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他們做到:一是定書。要閱讀的書一旦選定,就一定要讀完,千萬不可半途而廢。二是定時。針對學生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選擇讀書的時間,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是要定量。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制定出一個讀書計劃,并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課外閱讀關鍵在于堅持,教師及家長要經常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執行情況,督促學生完成閱讀任務。
三、注重方法指導,促使學生閱讀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強調了方法的獲取遠遠比學到的知識本身重要。小學語文閱讀活動更是如此,讓他們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不僅在閱讀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閱讀的質量,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大有益處。在初讀課文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同桌讀等方式,幫助學生讀準字音。首先是教師的范讀,可以給學生樹立朗讀 的榜樣,建立朗讀的規范,給學生正音正字。實踐證明,老師生動形 象、準確地范讀,能激起學生讀書的欲望,并在讀中感受語感。其次 是學生自由讀,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語言,觸發語感。再次是同桌互讀,可以互相幫助糾正字音。比如,調動學生全方位參與閱讀的積極性,要求在閱讀中手、眼、口并用,在獨立閱讀中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讀課文,并將有疑問地方用筆劃下來,邊閱讀邊思考,這樣的閱讀效率會大大提高。再如,教師在開展課內自主閱讀教學活動時,讓學生在自由討論中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于各種不同類型的閱讀素材以及閱讀要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采用泛讀、精讀等不同的閱讀方式,提高閱讀的效率;對于課內精講閱讀內容,教師不妨讓他們大聲朗讀,增強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給閱讀技巧,掌握精讀細讀
培根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讀書的方法大體分為兩種,即略讀和精讀。略讀是對文章進行粗略地快速地閱讀全文,包括文體、作者、說明等。其目的是明確背景,抓住主線,了解文章梗概,把握主旨。而精讀則是對全文的研究。精讀時注意要結合語境,全面理解;要理清思路,把握文意;要理解文章深層含義。精讀時還應引導學生采用品讀、背誦、寫體會、摘錄等方法促進對精讀的理解、運用。精讀與略讀是相互關系、互為補充的。如一本書值不值得精讀,一般是先略讀一翻,看看有沒有值得精讀的內容。比如讀到一些精美的段落、名言警句時,不妨把他摘錄下來,背一背。這樣,精讀與略讀有機結合起來,既能保證有較大的閱讀量,又能確保閱讀效果。又如(人教版)《語文》在精讀和略讀之后,教材安排了“閱讀鏈結”的學習內容。它更具有瀏覽的閱讀特點,在不增加篇幅的情況下,擴大了閱讀范圍和信息量;為學生提供搜尋信息、資料的范例及其方法、途徑;成為學生聯系實際、切入生活或滲透研究性學習的端口與鏈接點;為學生的口語交際、習作提供了選材立意的生長點。
總言而知,閱讀能力的提高在于堅持,閱讀方法成效在于反思與構建,讓我們用愛心觸動孩子,讓閱讀為孩子鑄造生活,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