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摘 要:語文教學強調對學生語言感悟能力與語文素養的提高,而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從強化基礎知識教學,提高學生語感及實行開放式教學三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關鍵詞:初一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改革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比較偏重于課堂趣味性和學生對于零碎知識點的記憶背誦這種閱讀學習模式。而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則注重學生自主閱讀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思想觀念以及情感的培養。所以對于初一階段的學生來說,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完成學生課堂模式的轉變與閱讀能力的提高訓練。
一、強化基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初中閱讀教學與小學相比,在知識點上,更加趨于系統化和全面化。所以初一時教師應該注意在課堂初始對學生總體的知識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做一個測評,從最低要求開始,循序漸進。例如,在語文閱讀教學第一課上,教師讓學生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學生進入新學期的喜悅或者讓學生用固定的句式來介紹自己等等,用一些交流性強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快速表達。教師根據測評的結果,適當調整教學模式和安排,讓學生完成課程的過渡。語文閱讀的基礎知識往往體現在教學課文中,教師講到課文時,會適當提出知識點進行講解,但是對于知識歸納能力弱的學生來說,只會呆板地理解這個知識點在本篇課文中的運用,不擅長融會貫通。所以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意對每篇文章的重點知識歸納總結,并設計適當的專題訓練。例如,教師在講解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時,重點知識在于景物描寫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教師舉出文中的重點語句“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進行賞析引導,講解作者用“臥”一字,與呼應文中第二段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巧妙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無生機的事物以生命和感情。然后教師可以將文中表現手法的基礎知識做出總結,讓學生積極仿寫這樣的句子,并用于自己的文章中,學會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二、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
最基礎的閱讀教學,在學生語感的培養方面,都應該從聽、說、讀三大基礎過程開始。聽,可以作為學生感知一篇文章的預熱環節,即教師在講解一篇文章之前,先給學生聽一遍原文泛讀,讓學生在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讀聲中感受文章的氛圍及作者的感情,給學生留下一個較為寬泛的印象。在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一文中,史鐵生對于母親外出北海的邀約,說著“我活著有什么勁!”的絕望與悲傷,母親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的痛惜會在原文朗誦中充分顯現,學生能充分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悲傷。說,是鍛煉學生自我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語感培養的一部分,學生通過原文泛讀后,可以與教師、同學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教師可以提出幾個提示性、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在學生的回答下進入文章的學習。讀,在聽、說之下,教師通過情境創設、氣氛渲染,把文章中的情景在學生的面前呈現出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讓學生把這些感受融入讀的過程中,就這樣用眼看,用嘴說,用心去感受,在教師講解課文時,就能熟悉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多次訓練后形成經驗和習慣,從而使得學生無論拿到什么樣的文本,都能憑直覺誦讀出它的感情,這就可以有了培養語感的基礎,輕松地完成閱讀。
三、開放式學習,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活躍的課堂應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設定開放式學習的課堂,用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形成一定自主閱讀能力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適當增加課外閱讀任務或者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去吸收課外知識,了解豐富的世界。例如在朱泳燚的《看云識天氣》這篇科普說明文中,教師需要對文中講述的不同形態的云、預示不同的天氣情況這一現象做出細致的講解,讓學生在課后對云層進行觀察或用相機拍攝記錄,然后得出自己的觀察結論,在課堂上作為觀后小結與同學一起分享。這樣讓學生將課堂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期刊和咨詢父母等方式和途徑收集前人總結的有關天氣的俗語、諺語和小故事,然后將這些資料帶到課堂,與同學一起交流,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收集信息。學生將自己收集的資料與同學討論,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另外,教師應該督促學生進行課外美文閱讀,每天積累美文、美句,每次課堂前邀請學生對自己積累的知識進行分享,讓學生更加積極自主地去學習,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注重對學生文章情感感悟能力的培養。當然,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主通過課下閱讀開闊知識視野,養成良好的閱讀積累習慣對于學生來說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曹娟.從閱讀推廣人到閱讀推廣人才:論圖書館界主導閱讀推廣專業教育[J].圖書館論壇,2018,38(1):78-85.
[2]王榮生.語感、語識與語文實踐活動:對語感教學的課程論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06(29):4-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