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汭含
摘要:藝術作品的生成形式隨著社會變遷的更迭所改變,反映著古往今來一代人的經濟,政治,文化,地理,軍事等一系列內容。新媒體藝術是由科技發展而帶動起來的一種新型藝術創作方式,被命名為一種以光學和電子媒介為基礎的數字藝術,是現代藝術的重要開端。新媒體藝術的傳播媒介,載體將只被定義為信息技術還是只作為一種傳播手段,新的載體是否能被我們研發和討論,本文將通過分析,探討重塑新媒體時代下的設計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媒介;藝術與科技;人工智能
數字藝術是隨著計算機的發明而出現的藝術樣式,因此這門藝術具有強烈的科學技術特性。計算機是西方人的發明,因此數字藝術潛藏著西方理性主義和科技文化的基因。從人類史前文明藝術開端開始,在新石器時代,埃及人為了裝飾容器分割土地,繪制壁畫,都要將圖形抽離,符號化,故而出現幾何學,透視法,數學計算以及人體解剖;現代藝術得益于印象派的產生,將光學和色彩進行抽離,釋放畫面的情緒,大家經常將這之后的藝術成為實驗性藝術。將傳統繪畫模式變為實驗性的,開發性的,由學院派畫法到實驗性藝術,從小畫框擴展到裝置藝術、大地藝術、行為藝術和表演藝術等新型樣式,直到現在,藝術講求全息,多感官調動,多種方向的集合,由約翰凱奇引發的集合型藝術是新媒體藝術的開端,從而藝術由視覺調動,加入了觸覺,聽覺,味覺以及現在的多學科,跨界研究。
從本質上說,人類藝術史就是一部藝術范圍和藝術媒介不斷擴展的歷史。藝術最基本的起源來源于對大自然的模仿,是人將生活記錄在石壁上,西晉陸機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中國山水畫講求論畫以形似,畫從心出。藝術的目的在現代藝術時期被認為是解讀藝術家編碼,去“看圖識事”,及藝術家在場性研究,感受藝術家繪畫的內容是解讀作品的關鍵。早期,人們為了方便快捷的記錄或敘事,因沒有文字要將形態刻畫出來,平面傳播最有效,所以我們的載體由大地到竹簡,延伸到紙張,最后到計算機,光纜甚至于量子力學的發現。這使得藝術不斷翻新、變化無窮。在視覺藝術史上,攝影的發明看似終結了傳統繪畫的道路,但實際上藝術并沒有因此消亡而是給人們以更多的思考,何為藝術這個話題的探討當中。它使得柏拉圖的模仿學說由模仿大自然,變為再現大自然。我們知道,攝影的別稱就是“寫真”。其實,攝影也是現代藝術最大的技術支撐。攝影使圖像學完成了轉變,使得圖像超過了文字,變成了傳播知識和信息的重要載體。攝影是圖像時代或讀圖時代的堅強依托。攝影所產生出攝像及影響,也就是電影和電視。實際上,攝像和錄像(電影和電視)就是活動的有聲照片。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進入了數字電影和數字電視時代,由安迪沃霍爾帶動的一批藝術家開始利用新媒介新材料制作藝術作品,藝術作品打破了載體的局限性,也使得數字藝術應運而生。
任何藝術都是媒體藝術,媒體語言僅僅是依賴不同的媒材而已,媒介只是承載藝術形態的體系。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 約翰凱奇對藝術思維提出新的定義,并對被認為是音樂王子的鋼琴進行創作,向古典藝術發起挑戰。六十年代凱奇作品的性質已經屬于行為藝術的范疇,他通過作品改變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他改變了傳統音樂的方式,將鋼琴的樂音取消。《4分33秒》:音樂不再是演奏,而是聆聽,聲音不再是彈奏者發出,而是空間中形成的所有聲音。然而當代的媒材發生了巨大轉變,不再是電子形式,而采用生物,化學,物理學,光子等進行技術呈現,但唯一不變的是對未來的不斷思考和創新性。
新媒體傳播是一種蝴蝶效應,全互動傳播,讓所有的用戶參與進去并發表評論,去中心化的傳播,不在于頭版頭條這樣的狀況,而是不同受眾選擇很多的主題進行討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新媒體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理念是由后現代時期提出,從攝影和建筑為起點,而這種理念影響了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維基百科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原有固定的傳統百科模式,變成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協作計劃,目標是建立一個完整,準確而又中立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的出現即是利用去中心化的新媒體形式,高效準確的將信息收集完整。傳統模式在當今時代不能應對危機的出現并作出及時回應。日本核泄露期間,政府已不能給出明確的安全轉移地點,根據報告收集上來的信息不僅數據緩慢,當民眾轉移到下一地區的時候可能受污染源要比之前的地區污染指數更高,日本研究員發動全體民眾,利用民眾通過汽車的移動,進行核泄露指數測試,這種方式不僅高速,范圍廣泛,而且信息準確。
未來時代是數字化時代,當下的經濟受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模式,以及比特幣的開發影響,而這些手段都給了我們無盡的未來想象空間。未來我們談論的是人機交互,人工智能,未未來我們討論的是機器情感化,我們用AI人工智能不再是打掃房間,而是與人產生真正的聯系,實現情感交流,這種共同的進化是設計師要去考慮的問題,目前,設計行業遭受巨大威脅,機器人完成大部分的作圖工作,這勢必是要去剔除掉大部分的設計師工作,而我們設計師能做的是繼續前進,掌握技術和思維的設計師將把控未來的資本走向。未來的大學大多數會推行實驗室,多學科進行聯合與互動,包括設計思維方式,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創新思維將成為經濟推動力,除了商業學生,設計師在商業行業里扮演著什么角色?這原有的形式都將被打破。我們在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背景中,不同的技術領域中,將學生培養成“新常態”是我們的目標,以應對未來世界的模糊和動蕩。2000年,世界論壇十大技能,創意思維被排在十名之外,2020年,預測創意將被排在第三位,在未來傳統設計將被顛覆的今天,設計技術固然重要,但設計師要了解,當下我們的問題是什么,如何應對未來,才是設計的思考重心,
參考文獻:
[1]雷默.不可思議的年代[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9
[2]伊藤襄一著.爆裂[M].中信出版集團,2017.
[3]周月麟.品牌的價值構造與策劃設計[J].裝飾,2003 (07):11-12.
[4]莫茜,牟書.自媒體時代的視覺傳播研究[J].學術探索,2012(02):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