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偉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既能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還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攻克教學難點和重點,實現教學目標,同時也有助于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但是,當前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仍存在一些問題,只有正確認識并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讓多媒體技術更好地為初中歷史教學服務。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歷史;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手段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教學能把文本、動畫、影像等信息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它與通常所用的掛圖等直觀教具相比,具有容量大,反映內容更豐富;更為直觀、逼真;可充分調動視、聽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接受效率等特點。又由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提供更為豐富的歷史材料,改變以往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可將抽象內容具體形象化,復雜事物簡約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與效果,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自己,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一、利用多媒體,再現歷史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不論是哪一科的教學,都需要最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初中歷史是一門介紹歷史知識和研究歷史的課程,而歷史在現實世界中是無法再現的,學生只能通過抽象的文字來想象當時的情景,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乏味,自然興趣不高。多媒體教學解決了這一問題,它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將不可再現的歷史場景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使他們直觀地理解和掌握了所學知識。因此,教師要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如在講述“甲午海戰”時,為了再現當時的戰爭場景,我播放了從電影《甲午風云》中剪接的“鄧世昌率領致遠艦全艦官兵在黃海海戰中與敵軍英勇斗爭的場面”,并問學生有何感受。學生在觀看時猶如身臨其境,被鄧世昌及全艦官兵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紛紛踴躍發言,學習興趣十分濃厚。這樣教學,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更好地體會到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氣節和斗爭精神。需要注意的是,視頻的制作不能華而不實,片面追求生動逼真的效果,過分追求聲情并茂地再現歷史,過分追求完美,這容易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反而不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有很多,再加上很多知識都有關聯性,若僅用傳統教學方法講授則很難將其串聯起來,學生不易理解。將多媒體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多媒體集聲音、文字、圖片、動畫于一體,能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地展示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各感官,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典型的圖片、視頻、音頻等多方位的渲染,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從而使學生輕松掌握重難點知識。如在講解紅軍長征路線時,若僅讓學生看課本上的地圖,標出紅軍長征路線,他們不易形成動態的印象,自然不可能輕松掌握路線圖。而若將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中,利用flash展示長征的動態過程,一步一步地把長征中的重要事件展示出來,并結合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就可以在動態中構建知識網絡,從而順利解決了教學難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將所有教學內容都放人多媒體課件中,這樣面面俱到,學生不易知道哪里是重點和難點,自然不可能順利掌握重難點知識。
三、利用多媒體,擴大課堂容量,加快教學節奏
歷史教學內容多、信息量大,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常常忙于板書,忙于描述那些學生看不到的人和事,忙于講解那些學生費解的概念,結果教學效果卻不盡如意,只是完成了基礎知識的傳授,談不上對學生能力的鍛煉。而多媒體具有傳輸速度快、容量大的特點,將其運用于歷史教學中能解決上述問題。如在講《馬關條約》時,其內容比較多,如果運用傳統教學手段,一條條口述講解,既浪費時間,又不易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為了節省教學時間,我事先制作了多媒體課件,通過多媒體配以圖片將《馬關條約》的內容逐一展示了出來,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條分析、總結其危害,節省了板書時間,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如《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一課內容多且雜,教師在課前可搜集資料,將相關知識、影像材料等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課上邊展示邊講解,這比起教師單純口述講解更好,大大節省了教學時間,增大了知識容量,加快了課堂教學節奏。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課都適用多媒體來講授,一些內容簡單、學生易理解的知識,教師口頭講解即可,若用多媒體教學,反而浪費時間,只會起到反效果。
四、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不能將課件設計得過于“完備”,將什么東西都清楚地展示給學生,這樣只會剝奪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利于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么,如何正確使用多媒體呢?筆者認為只要能為學生的探索提供足夠的材料,能為學生的自我構建創設有效的情境,便可以了。如講《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教師可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的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在海上奮勇抗敵,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慈禧太后大肆鋪張地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了日本侵略者手里?這樣教學,學生能夠將這幾個鏡頭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的思考,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學會了多角度思考歷史背景和歷史結局。這比起教師口述講解、直接給出答案效果更好。
總之,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能增強信息的集成性、虛擬性和可視聽性,既能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又能深化感知、節省時間,促進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優化教學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可見,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歷史教學有著獨特的優勢。但它并不是萬能的教學手段,也有其局限性,它不可能完全代替傳統的教學手段,更不可能完全替代歷史教科書和教師的課堂講授,而是在現代技術基礎上對傳統教學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偉初中歷史教學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實踐[J].中華少年,2018[13].
[2]王圣軍.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