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孫燕
摘 要:眾所周知,舞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也是一種集體能、藝能、氣質于一身的優秀的藝術綜合體。尤其是對于高等學府里大學生的體形塑造和藝術氣質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當前高校舞蹈教育現狀以及課堂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探索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就顯得很有必要。
關鍵詞:高校舞蹈教育;課堂教學;課程問題;解決對策
前言
追溯我國高校舞蹈教育,應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初期,算算距今的時間也算不短,可是與國際水平相比,那可就差了許多。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高校藝術教育,通常是包含在綜合性高等院校中,而且藝術教育機制也很健全。例如一些知名的高等學府,他們的舞蹈教育水平可謂精湛,常舉辦各種形式的舞蹈藝術表演。可是目前我國舞蹈教育卻“堅持”著中專舞蹈舊教學模式,這當然可歸咎于舞蹈教育的歷史原因以及整體教育體制。甚至一些重點高等學校里,教學重點僅僅是放在對學生技能的要求和培養上,只要求學生達到舞蹈技能的完善和精湛。雖然這種教學模式也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舞蹈之星。但是仍然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目前高校舞蹈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陳舊,教育觀念落后
多年來,高等學府中的舞蹈教學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舞蹈課堂的主體地位依然表現不出。教師教學方式常是灌輸式為多,啟發式少,不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的舞蹈教育只看技術訓練、風格訓練,對于舞臺實踐機會、參與基層排練等卻往往忽視。教師并不去研究新穎的教學手段及方法,這樣學生漸漸地對舞蹈課堂的興趣就會失去。學生往往成為老師課堂教學中的附屬品,地位僅邊緣化,這就造成現今學生學習積極性大減。這種陳舊的教學觀念已不能適應當今的教育形勢。
(二)師資力量不足,師生互動低效
在高校舞蹈課程初始的早年,通常舞蹈教學都是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方式,誠然,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收專業上的指導。但是不久我國高校就開始擴招政策,當學習舞蹈的學生人數增多后,教師的編制卻沒有改變。這樣高校舞蹈教學就成了這樣子了:大班化教學“流行”起來,一個舞蹈教師必須要同時指導幾十個甚至上百名學生,這是由于舞蹈教師的數量增長卻遠遠趕不上學生人數的增長所致。試想這樣的教學會有多少效果。在這種“一言堂”、“一鍋端”的高校舞蹈課堂持續進行的幾年里,學生對舞蹈課堂教學的興趣越來越低,有的甚至產生輕視心理。對于一個個學生來說,他們都是自由獨立,他們的身體特征不同、學習基礎和人格特征當然也不相同。他們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和他們進行互動探討,從而促進他們舞蹈技藝的提升。然而這種需求在當前高校舞蹈教育卻是不能滿足的。
(三)課程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過于分散
許多高校由于師資力量薄弱等種種原因,存在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缺乏有機結合,甚至有的學校直接重視理論學習,技能訓練一概不聞。結果,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總是“偏科”于專業技能或者理論,并沒有實現舞蹈課程應有的理論和技能同步。
二、解決高校舞蹈教育現狀的對策
(一)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作為舞蹈課的教師,應及早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以“生”為本。教學方法上應避免“填鴨式”的傳統教學,在教學設計上力求更多學生參與和創造,著力培養學生對舞蹈專業的應用能力,探索問題的能力。逐步走出傳統舞蹈教學模式,創造出適合學生的和自身的教學新模式。同時高校也可以此來督促教師的專業成長。在這里,教師作為“引路人”是對舞蹈課堂有著一切駕馭權力的開拓者。
(二)加大師資建設投入,培養學生舞蹈興趣及文化
當前師資建設上還依賴于政府或者高等學府自身。因此應盡一切可能為當前高校引進舞蹈教育者,當然學校也可通過對已有的青年舞蹈教師進行指導和培養,使廣大青年舞蹈教師在各自的崗位上也能獨擋一面。同時舞蹈教學的教師,應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勇敢的改革,要拿出“吃螃蟹”的精神,采用一些新穎的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這樣直觀、形象、生動的課堂,很容易使學生獲得感官上的認同,也激起了學習興趣,學生也能參照動作,然后對照練習來達到標準的技能。對于學生或者這個學科來說,舞蹈文化也應盡可能培養和熏陶,對學生應經常進行美育教育、社交禮儀培養,以及傳統文化的學習,使學生逐步對美有一定的表現力和創造能力。
(三)加強高校舞蹈藝術課程理論和實踐技能的結合
目前,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幾種舞蹈專業,也給各個舞蹈專業配備一些必修課程,然后增設了一些舞蹈藝術類選修課程。誠然,出發點也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的。比如許多高校的專業課程有《中國舞蹈發展史》、《舞蹈基礎理論》、《舞蹈形態學》等課程,這些課程對于學生舞蹈專業的素養來說是必不可少,但是僅僅靠這些舞蹈相關的專業課是遠遠不能塑造好一個優秀的舞蹈人才的。高校還需要開設一些舞蹈美學、舞蹈心理學、舞蹈社會學、藝術哲學等交叉學科,作為選修課程,比如《中國舞蹈意象論》、《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解剖學》,《心理學》等等。綜合來看,這些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素質,完善其知識結構。
但在學習理論課程之余,應加強學生的技能訓練。盡可能使學生理論和技能相結合的學習。比如,高校還可以多組織技能訓練的友誼賽,技能訓練的競技比賽等等。這樣學生在訓練時有“標”可循,有“技”可演,這就使學生達到理論和技能上的雙贏,同時,也可以為國家培養出更優秀的舞蹈人才。
結語
舞蹈是以人體為工具,通過一些藝術性“加工”以及提煉肢體動作來展現,并憑借服裝、舞臺、燈光、布景等來輔助,反應出人的不同思想、信仰和審美觀,從而表現出創作者和表演者的內在情感的一種人體的藝術。今天它在各個層次學校中尤其是高等學校里,正以其特有的藝術特征和審美內涵,影響著人們的情感,所以說高校的舞蹈教育肩負的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王軍,開展舞蹈美育推進素質教育[J].北京舞蹈學院報,2003年4月版
[2]于平著,舞蹈文化與審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杜娟.新形勢下高校舞蹈教學的改革與發展――關于舞蹈教學的幾點思考[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3(11).
[4]王俊丁,高校舞蹈教育過程中的思考[J].學府教育2011(11)
(作者單位:南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