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宏飛
摘 要:本文闡述的主要內容是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的效益分析,同時分析了具體的推廣建議。相關的研究表明,在水稻單產穩定的基礎之上,想要實現收入的增加,必須重視稻谷的質量、價格和養殖的收入等。本文闡述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有多種,同時需要種植和養殖方面的支持,因此在選擇種養技術模式時需要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
關鍵詞:綜合種養;模式;效益分析;推廣建議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在2015開始進行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的使用,種養面積實現了逐年的增加。該地區的種養技術模式主要有稻田養鴨、稻田養魚、稻田養殖小龍蝦等。到2017年已經實現具有一定的規模的稻田養鴨、稻田養魚、稻田養殖小龍蝦。
一、稻田綜合種養技術要點
1.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首先重視對水稻品種的選擇,選擇莖稈粗壯、耐肥抗倒、抗病害能力強的品種,推廣應用機插秧精確栽培技術。在六月小麥的收獲季節進行及時的施肥并翻地,肥料應該以有機肥為主,保證施肥料量能夠符合水稻生長的需要。為了實現水稻產量的提升,可以采用淺水移載。栽秧之后的五天到七天應該保證淺水活棵,之后再逐漸建立水層,同時對高度進行保證,目的是為魚、龍蝦和鴨提供活動的空間。在水稻生長期間不能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如果需要使用的話需要進行田間積水的清理,保證魚和鴨在比較安全的環境,之后再進行藥物的噴灑。如果是龍蝦養殖話不能使用農藥。
2.稻田養鴨技術
在水稻栽插之后的五天到七天之后進行放鴨,選擇在上午的九點到十點之間。在育雛時的雛鴨主要以人工飼養為主,放入稻田之后轉變為自由采食,主要以雜草和浮游生物為主。在一定的范圍內設置養殖區,目的是為了避免鴨群對稻田造成危害。在養殖區內設置圍欄進行分隔,設置初放區進行喂食、避風雨、憩息。稻田中放養的鴨子品種的選擇,應選擇體態緊湊、行動敏捷和采食能力強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水稻抽穗揚花之前需要將鴨子進行隔離,避免對此時的稻田造成危害。
3.稻田養魚技術
如果選擇稻田養魚技術的,需要重視土壤的肥沃度和保水性。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以下幾點:第一,實現田埂的加固和加高,避免出現滿水而盤跑魚的情況;第二,進行魚溝和雨溜的挖掘,該程序在水稻栽之后的五天到七天內進行,在稻田比較低洼的地區開挖魚溜,數量的大小可以依據稻田的地形和面積進行設置;第三,在進、排水口應該設置攔魚設備,防治魚逃脫。在進行稻田養魚的過程中應結合當地的環境和地理條件進行魚種類的選擇,現階段鯰魚、泥鰍、鯽魚是比較常見的品種。在稻田和魚類共同生長期間,保證魚溝有水。在淺稻田進行養魚的話,因為天然的餌料是有限的,因此為了提升魚的產量和質量定期進行人工餌料的投放。
4.稻田養龍蝦技術
第一,如果選擇稻田養龍蝦技術,需要在稻田的四周挖掘環形溝或者側溝,環形溝需要預留機械通道,以便進行機械作業。在環形溝中可以種植水草等作物。
第二,在種植區的周圍設置防逃網,此外還可以設置簡易圍欄,目的是為了防治蝦苗提前進如到稻田中。
第三,在進行龍蝦放養之前需要使用石灰水對蝦溝進行清理和消毒。
第四,餌料的投喂。在蝦苗放養的初期階段,為了提升其生長速度,應該適當增加小雜魚、水蚯蚓、田螺的投喂。在水稻的生長季節一般不需要進行餌料的投放,龍蝦主要食用稻田水草或浮游生物。
第五,控水曬田。在小龍蝦的生長季節應該進行對其生長情況進行定期的檢查,同時依據檢查的情況進行水位的控制,在水稻成熟的時需要進行排水,目的是方便小龍蝦進入到水溝中。
第六,捕撈收割。需要進行及時的捕撈,主要在四月到六月進行。使用蝦籠進行誘捕,捕大留小。在八月到九月之間進行第二次捕撈,此時捕小留大。
二、綜合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以2017年該地區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的相關數據為參考依據進行效益的分析可以知道。在水稻種植中養殖魚、鴨和小龍蝦,同時采取苗機插精確栽培技術種植水稻,養鴨的面積為2.7hm2,稻田養魚面積2.67hm2,稻田養殖龍蝦面積1.3hm2。實水稻產量為9000kg/hm2,生產效益為13000元/hm2。
2.社會效益: “稻鴨共作”稻米以銷售綠色稻米為主,按4年來市場平均銷售價8元/㎏計算,產值44064元/hm2,扣除成本22155元/hm2,效益21909元/ hm2;鴨子屬于生態草鴨,肉質鮮美,平均375只/hm2,每只產值100元,扣除成本80元/只,每只凈效益20元,效益7500元/hm2。“稻鴨共作”模式純效益29409元/hm2,比常規種植增加收入的88.9%。
3.生態效益:采用“稻鴨共作”模式,利用鴨子旺盛的雜食性,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及害蟲,特別是棲息在水稻植株以下的害蟲,如螟蟲、稻飛虱等;同時鴨在水稻田里不間斷的活動,利用鴨的糞便起到渾水培肥作用,水稻全生育期可減少化肥的施用;“稻鴨共作”期在60—70天,對水稻中期的雜草起到一個很好的控制作用,減少了大量的人工除草以及除草劑費用;鴨群不停地在稻田里活動,活化了耕作層土壤,能增強水稻根系的活力,從而增強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鴨群來回穿梭,有利于增加水稻行間的通透性,減輕水稻紋枯病的發生危害等,從而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施用,保護了生態環境。
三、推廣應用建議
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是一種新的技術模式,其主要的特點是實現種植和養殖相結合,但在推廣過程中可能出現技術不當和管理問題,造成風險的增加。
1.為了實現水稻種植面積的穩定,應對基本農田進行保護,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之上實現綜合種養技術的嘗試。
2.重視水稻高質栽培技術與養殖技術的融合,并在技術比較成熟的地區開展技術講座,使各種技術措施推廣到位。
3.建立相應的標準化操作規程,進而實現標準化生產。此外,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對稻田水質的職能化監測和管理,不斷促進該產業鏈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袁紅麗.蝦稻生態種養模式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269.
[2] 周建橋,葉慶娟.稻田養殖小龍蝦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7,(10):40-41.